我在底层的生活: 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
我在底层的生活: 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
Ehrenreich, Barbara,芭芭拉·艾伦瑞克,
九州出版社
Low stock: 1 left
Couldn't load pickup availability
#探讨“穷忙族”困境的经典力作# 《纽约时报》《卫报》21世纪百佳图书 畅销20余年,多次再版,已被译作14种语言 精装新版修订译文,增补两版作者后记 编辑推荐 1. “穷忙族”的困境,也是当代社会的困境 书中通过对“越贫穷越工作”与“越工作越贫穷”矛盾现象的深入探讨,引发了对现代社会劳动价值的反思。努力工作似乎是改善生活的必经之路,但现实却往往与期待相悖。作者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揭示了这些困扰底层民众的现实,这不仅关乎美国的底层劳动者,也映射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困境,以及自身处境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紧密联系。 2. 精装重版,内容焕新 精装版修订了之前译文中的不足,更增补了2008年和2011年作者的后记,反映了这本书在不同时期产生的社会反响、作者的心境随不同时代背景产生的变化,以及她对底层生活的进一步思考。 3. 纪实经典,长销不衰 本书自英文初版以来,畅销20余年,多次再版,已被译作14种语言,入选《纽约时报》《卫报》等各大外媒的21世纪百佳图书榜单。这本书不仅因其深刻的社会洞察获得广泛认可,更因其对底层生活生动真实的记录,成为探索社会阶级不平等与劳动者困境的重要读物,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名家推荐 服务生、客房人员、清洁女工、零售店员——艾伦瑞克不仅仅报道了这些低薪工作;她实际上亲身经历了这些工作,努力在苛刻的经理和充满变数的工作时间中构建自己的生活,同时只领着微薄的工资。在此过程中,艾伦瑞克将深刻的义愤、坦诚的自嘲以及冷峻的幽默结合在了一起。 ——《纽约时报》20世纪百佳图书评语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既揭示出“社会事实”,又写得好看,或许,在研究者看来是学术著作,而在普通读者看来是有趣的故事。无论如何,她让我们明白,社会成员之间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郭于华 清华大学教授 芭芭拉·艾伦瑞克以亲身的经历与第一手的丰富素材,揭露了美国严重的阶级分化,底层老百姓为了生计和一瓦栖身,游走于商业资本和地产资本之间,为生存和尊严,每一天都进行着充满苦与乐的抗争。 ——潘毅 《中国女工》作者 通过她的作品,我们愈加理解了贫困的涵义。所谓贫困,不仅仅指物质,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创造出大量“精神贫困”的社会,是一个衰弱的社会,不管军力有多么强大,不管GDP有多么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将无法“再生产”有人性、有尊严的人,也将不会“可持续发展”。 ——廉思 青年社会学家、“蚁族”研究第一人、中国新兴群体的瞭望者 内容简介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在美国,数百万的底层劳工终日工作,却只能赚得每小时6~7美元的最低时薪,他们要如何生存,又是否有可能走向成功? 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隐藏起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低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她为此制定了严苛的执行标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力求贴近低薪阶层的生存实态。在化身底层劳工期间,艾伦瑞克流转于不同城市和不同行业,先后当过餐厅服务生、客房服务员、保洁员、养老院助手以及沃尔玛售货员,也遇到了许多背景不同、个性迥异的上司与同事。作者将自己在基本生存线上挣扎的经历描述得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呈现出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