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product information
1 of 1

表象背后: 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小史

表象背后: 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小史

著, 夏婷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Low stock: 1 left

Regular price $17.00
Regular price Sale price $17.00
Sale Sold out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法律史视野,由中外代表性艺术画作、文学小说切入,挖掘表象背后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展现古今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及法律制度的演变。通过鉴赏名画《拾穗者》,比较分析了古今中西福利救济制度的不同历史渊源与走向;结合莎士比亚《量罪记》中的未婚通奸情节,探讨了中西传统社会对强奸罪、通奸罪的认定及司法实践;由《西游记》中的相关细节出发,回顾古代历朝婚姻、孝道、官阶等礼法、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对复仇、盗抢等民事、刑事案件的律法约定。全书从文艺作品切入,讲述与法律相关的故事,进而提炼故事中的法律和文化,是法律小史,也是文化小史。 ☆本书看点 1. 立足法律史视野,挖掘《拾穗者》《量罪记》《西游记》等中外文艺作品表象背后的法律内涵,探讨相关的法律问题。 2. 由《拾穗者》《量罪记》切入,横向比较中西相关法律制度的演变历程。从拾穗、未婚通奸被判死刑等画面和故事情节出发,比较分析中西福利制度的不同发展进路及古代中西关于通奸罪的认定与司法实践。 3. 结合对《西游记》的的精读精讲,纵向比较古今中国礼法及法制之变迁。从猪八戒抢媳妇、偷锦衣,唐僧母亲复仇,孙悟空对“弼马温”的忌讳等细节出发,梳理历代中国关于婚姻、孝道、官阶等礼法、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对复仇、盗抢等民事、刑事案件的律法约定。 4. 从故事到法律,再从法律到文化,是法律小史,也是文化小史。从文艺作品切入,讲述其中与法律相关的故事,进而提炼故事中的法律和文化,在追溯相关法律制度演变轨迹的同时,也梳理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5. 趣味性探讨法律史相关话题,打破学术与大众之间的壁垒。作者以丰厚的学养搭配诙谐轻松的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解读经典、探讨法史,一改读者对法律类图书艰涩沉闷的刻板印象。 ☆丛书介绍 “趣味法律史”系列(4种) 本丛书旨在从历史上的法律故事与话题出发,以深入浅出和通俗的语言,将故事中的法律史与法律史中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张田田《木兰无名,缇萦无踪:法律史视野下的女性悲喜剧》;夏婷婷《表象背后: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小史》;赵进华《故事正义:文艺影视中的法律文化》;景风华《意义之网:中国法律史的文化之旅》。 在这套丛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的语言文字是轻松随性的,但态度是严谨认真的。面对很多人对中国古代法律抱有的猎奇心态和网络上真假参半的各类传言,我们也希望通过“趣味法律史”丛书,澄清部分对中国传统法的误解,让读者看到法律史的真实面貌。 ——景风华(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编辑推荐 读文艺经典,长法律知识 世界名画《拾穗者》、莎士比亚《量罪记》及中国名著《西游记》除了当艺术作品来欣赏、当文学著作来品味,还可以如何解读?本书作者由故事表象出发,提炼其中的法律现象并生发开去,探讨了一系列与法律相关的问题。 比如《拾穗者》所体现的西方宗教社会福利观,为何在传统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通过作者回溯的笔触,我们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都是通过“措施制度”来实现的。受到“民本思想”影响,封建社会初始就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对特殊群体的关爱态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孤独园”、隋唐时期的“义仓”、两宋时期的“广惠仓”等,都是对这一态度的践行。 又比如通过对《量罪记》相关情节所涉及通奸罪立法的回顾,我们发现源于宗教教义的西方法律常常有些教条,容易一刀切,且或过于放纵,或过于严苛,有些极端;相较之下,由习俗礼仪发展而来的中国法律则柔和很多,也圆融很多,会根据具体案情具体分析,对所谓“案外之情”有更多的考量,而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再比如从《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延伸开来,作者探讨了中国法庭判决中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感性继承,并认为这是中国独有的。 那么,《拾穗者》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西方宗教社会福利观?《量罪记》中提到的通奸罪在古代西方和中国各是如何判定的?《西游记》中又涉及哪些传统礼法文化及法律制度?……这些问题的答案,本书将一一为你揭晓。

View full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