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学家之死: 进入黑暗之门(中英双语版)
一个博物学家之死: 进入黑暗之门(中英双语版)
译, [爱尔兰] 谢默斯·希尼 著,朱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Low stock: 1 left
Couldn't load pickup availability
★一本诗集集合两个单行本 ★中英双语联璧 ★首度完整呈现“爱尔兰灵魂”的诗歌风景 ★希尼研究者朱玉教授悉心打磨译文,准确可靠 “我写诗 为了看清自己 让黑暗发出回声。” 希尼的诗句简洁、自然,淳朴与绮粲相映,充满自然意象。富于对祖辈传统的探寻,对爱尔兰古老土地的追忆,对 本族语言源头的省思。他在日常事物中提炼宗教哲学深义,奏鸣音乐的愉悦,也把伴随诗人成长、久困爱尔兰的政治纠葛融入更幽深的诗篇,扩展为对20世纪人类经验的反思。“文学纪念碑”集中推出五本希尼诗集,从《一个博物学家之死》到《酒精水准仪》,集合原诗10个完整单行本,跨越30年,展现诗人在诸多经典诗歌形式下的毕生努力。 《一位博物学家之死》(1966):希尼的第一部诗集,奠定其诗歌生涯的稳固基础。1966年问世时,获得多部奖项,包括毛姆奖,科尔蒙德利奖,格里高利奖,费伯奖。诗集包含了他的许多经典之作,如《挖掘》《期中休假》《私有的赫利孔》等。(共34首) 《进入黑暗之门》(1969):希尼的第二本诗集,诗人关于北爱尔兰文化地貌的一系列经典意象成形于此。《献给短发党人的安魂曲》《记忆的遗物》《内伊湖组诗》《沼泽地》等作品将自然环境与历史语境联系起来,体现了希尼与叶芝之间的关联,也是深入了解希尼思想的代表作品。(共34首) 评价: 这些诗中满血的能量使《一个博物学家之死》成为很久以来我读过的最佳处女作诗集。 ——C.B.科克斯,《旁观者》 希尼善于寻找崭新、完美的表达风格来再现种种物质特征,而当这些特征同时具有象征回响时,效果极佳……整部《进入黑暗之门》是一项璀璨成就。 ——理查德·凯尔,《卫报》 希尼诗歌的音调与音高迥异于任何地方使用这种语言写作的重要诗人……他是发出大地元音的诗人,而不是发出彗星预言的诗人。 ——哈罗德·布鲁姆 希尼尤为特殊的语词马赛克保存了人类情感独特、复杂和无可复制的轮廓,是“对我们所见之所感”,如史蒂文斯所言。 ——海伦·文德勒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