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季風活動 以前的活動

過往活動集錦海報月度活動海報

2025-082025-072025-062025-052025-042025-032025-022025-012024-122024-112024-102024-09


埃文·奧斯諾斯和愛德華·黃

影像

2025年8月18日-美國和中國的鍍金時代

當代富豪群體將如何形塑美國和中國?在題為「美國與中國的鍍金時代」的研討會上,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富豪與富豪遊艇:超級富豪的報道》作者埃文·奧斯諾斯將與《紐約時報》記者愛德華·黃一起,剖析財富、不平等、歷史迴響以及當今兩個超級大國背後的自我神話。

艾文‧奧斯諾斯(Evan Osnos)在《紐約客》擔任特約撰稿人已有十七年。此外,他也是布魯金斯學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並擔任《紐約客》政治場景播客的共同主持人。他的報導範圍廣泛,涵蓋政治、外交、白領犯罪和間諜活動。在加入《紐約客》之前,他曾擔任《芝加哥論壇報》北京分社社長,並參與了2001年和2008年普立茲獎的評選。

黃偉德(Edward Wong)是《紐約時報》的外交記者。他為《紐約時報》工作了25年,其中13年擔任駐中國和伊拉克記者及分社社長。

節目重溫 觀看完整影片:Evan Osnos 和 Edward Wong

線上購買書評&線上購買《Haves and Have-Yachts》


秦孫‧史塔比斯 影像

2025年8月15日 - 曾經的生活:中國的生活、死亡與愛情

《曾經的生活》講述了四代中國女性經歷百年戰亂、政治動盪和文化變遷的真實故事。她們在貧困、流離失所和悲劇中,依然保持著堅強、韌性和深厚的家庭紐帶。本書是亞馬遜新書排行榜冠軍,被《女士》雜誌、英國《魅力》雜誌和讀者最愛雜誌評為最佳讀物,並榮獲奈莉·布萊新聞類非虛構類圖書獎。

秦孫·史塔比斯出生於上海一個貧民窟,當時正值社會政治巨變。移居美國後,她成為報紙專欄作家、詩人和作家,出版了200多部關於歷史、記憶和人際關係的作品。 《曾經的生活》是她的處女作。

節目重溫 觀看完整影片:Qin Sun Stubis

在線購買 書評&在線購買《Once Our Lives》


戴娜·泰·松·伯吉斯,勞雷爾·維多利亞·格雷

影像

2025年8月7日 - 勞雷爾·維多利亞·格雷和戴娜·泰·松·伯吉斯:《舞蹈之旅》——兩位作者,三本書

聆聽兩位舞蹈界的傑出人物,探討舞蹈編排如何成為文化對話。從中亞到華盛頓特區,他們的著作追溯了舞蹈如何表達身分、政治和跨國記憶。

勞雷爾·維多利亞·格雷是一位著名的編舞家、演員和服裝設計師,專攻絲路舞蹈傳統。她擁有深厚的歷史學識和數十年的實地研究經驗,其作品將文化保護與具象敘事融為一體。 2021年,她因在文化外交領域的貢獻榮獲烏茲別克「人民友誼獎章」。

戴納·戴·宋·伯吉斯是美國傑出的編舞家之一,也是戴納·戴·宋·伯吉斯舞蹈團的創始藝術總監。他被譽為“舞蹈外交家”,其職業生涯將表演、外交和身份認同交織在一起。他的舞團目前已進入第32個演出季,在國內外演出,並經常與美國大使館和博物館合作。

節目重溫 觀看完整影片:舞蹈之旅——兩位作者,三本書

線上購買Book Review& 線上購買《Chino and the Dance of the Butterfly: A Memoir》

《烏茲別克女性舞蹈傳統:絲路的遺產》


顧艷&解芳

影像

8/2/2025 - 「她們」的故事:異質文化脈絡下的女性書寫

當女性以書寫引發漂泊、認同與記憶時,「她們」的故事超越了個人經驗,成為穿梭於語言、文化間的見證。在《唐人街頭的女人》中,我們看到北美華人社群中女性的沉默與抗爭。在《越越群山與海:海外華語女作家小說選》裡,則匯聚了旅居不同國度的“她們”,用文字看待屬於自己的空間。感染新書分享會,將邀請讀者一起走進「她們」的世界,了解那些穿越語言邊界、文化夾縫與少數民族的低語與吶喊,在她鄉裡尋找共鳴。

顧艷,中國一級作家,九零年代女性主義寫作代表之一。畢業於大學中文系,著有《杭州女人》《唐浙江人街頭的女人們》等三十餘部作品,發表於《人民文學》《花城》等刊物,並有譯作於海外出版。曾獲「浙江五十位傑出作家」等作品,現為北美作家協會理事、學術部主任。

解芳,文學博士,畢業於史丹福大學東亞系,最初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副教授,曾獲該校傑出教授獎。研究領域包括傳統戲劇、華語文學與當代表演藝術,出版《早安,寫作》等著作,主編《越過群山與海》,並在中英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學術論文。


在線購買 書評&在線購買《越過群山與海》

《唐人街的女人們》


愛德華·盧斯

影像

2025年7月31日 - 茲比格:美國大國預言家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的一生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是蘇聯解體背後的關鍵戰略家,他參與重塑了後冷戰世界格局。他出生於波蘭的“血腥之地”,將個人經歷轉化為地緣政治視野——挑戰帝國,指導總統,並影響了幾代人。布熱津斯基既非鷹派,亦非鴿派,他無視黨派界限,並預見了當今許多全球緊張局勢。他的人生故事映射出20世紀美國實力的軌跡。

愛德華·盧斯是《金融時報》首席美國評論員,著有《西方自由主義的退卻》。他經常做客CNN和BBC,撰寫有關美國政治、全球事務和民主的文章。他現居華盛頓特區。

節目重溫 觀看完整影片:Edward Luce

線上購買Book Review& Purchase《Zbig: The Life of Zbigniew Brzezinski, America's Great Power Prophet》


愛德華李

影像

2025年7月26日 - 與主廚Edward Lee的對話:關於記憶、抵抗與食物的未來

主廚愛德華李分享了他從巴特米爾克塗鴉餐廳 (Buttermilk Graffiti) 到華盛頓特區新餐廳 SHIA 的歷程。在本次對話中,他探討了食物作為文化抵抗、故事講述以及新美國身份認同的靈魂——這種認同植根於移民、記憶和大膽的重塑。愛德華李是一位榮獲詹姆斯比爾德獎的主廚兼作家。他的餐廳遍布路易斯維爾至華盛頓特區,他也與他人共同創立了 LEE 倡議,致力於促進烹飪界的平等。他最近主演了 Netflix 的《烹飪階級戰爭》。

DC主廚Edward Lee分享他的移民故事、知名料理哲學與文化轉譯-從《ButterMilk》到韓裔美式餐廳SHIA,開展食物背後的歷史與未來。

節目重溫 觀看完整影片:Edward Lee

在線購買愛德華李作品書評&在線購買


羅伯特·戴博

影像

7/25/2025 - 言論、交易與事實:如何分析與預測川普對華政策的方向

隨著川普總統第二任期的開啟,美中關係再介入義務與挑戰:從貿易摩擦到台海緊張,國際秩序與秩序對立愈發明顯。川普政府對華政策強硬卻帶有臨時性與交易性、真實意圖難以捉摸。如何解讀雙方傳遞的真實訊號,成為掌握未來中美關係的關鍵。

隨著川普總統開始第二個任期,美中關係進入了另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對抗的階段——從貿易緊張局勢到台海危機,從全球秩序的重塑到意識形態分歧的加深。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愈發強硬,卻又帶有臨時性和交易性,使其真實意圖更加難以捉摸。解讀官方訊息背後的真實訊號,是預測美中關係未來走向的關鍵。

戴博曾任美國外交官及駐北京文化交流,三十年來深耕美中關係領域。他曾擔任約翰霍普金斯一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美方主任,並在馬裡蘭大學和雪城大學主持相關計畫。他也曾參與中國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推動語言與文化節目。戴博中文流利,曾為江澤民和基辛格等領導擔任翻譯。

羅伯特·戴利曾任美國駐北京外交官和文化交流官員,在中美關係領域工作了三十餘年。戴利曾擔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南京中心美方主任,並領導馬裡蘭大學和雪城大學的計畫。他也曾在電視台工作,製作語言和文化節目。戴利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曾為江澤民和亨利·基辛格等領導人擔任翻譯。

節目重溫 觀看完整影片:言語、交易與事實:如何分析與預測川普對華政策的方向


蘇珊‧布隆伯格-卡森

影像

2025年7月18日 老上海之夜:與蘇珊·布隆伯格-卡森的對話

與作家蘇珊·布隆伯格-卡森一起重溫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藝術鼎盛時期。她將分享她的新書《伯納丁的上海沙龍:老上海女性領袖的故事》,以及猶太沙龍主持人伯納丁·索爾德·弗里茨如何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透過藝術將中外人士聚集在一起。她的演講還將涉及裝飾藝術建築和設計、老上海的多元文化等等!

蘇珊‧布隆伯格-卡森(Susan Blumberg-Kason)是《伯納丁的上海沙龍:歷史愛好者的故事》(Bernardine's Shanghai Salon: The Story of the History Lover)一書的作者。她也是《好中國妻子:與中國失之交臂》和《當朋友從遠方來:伯尼·黃和芝加哥華裔服務聯盟的非凡故事》的作者。史女士是《香港黑色小說》(Hong Kong Noir)的共同編輯,並定期為《亞洲書評》(Asian Review of Books)、《查:亞洲文學評論》(Cha: An Asian Literary Review)和《今日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 Today)撰稿。

線上購買 Book Review& Purchase 《Bernardine's Shanghai Salon: The Story of the Doyenne of Old China》


秦暉 秦暉

影像

7/13/2025 - 利維坦的成長與變形:權力、社會與國家的再思考

利維坦的成長與轉型:重新思考權力、社會與國家

本次研討會圍繞著歷史學者秦暉三部重要著作:《秦漢史講義》《娜拉出走以後》《救助德先生》展開,回顧中國特色專制體制(「秦制」或「利維坦」)的發生、發展與異化,及其在現代轉型從古代羅馬與秦漢制度的對比,到女性解放的異化之路,再到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困局,秦暉嘗試勾勒出一條理解中國權力邏輯、社會結構及其與全球化相互影響的響亮主線。

本次講座將探討歷史學家秦暉的三部重要著作——《秦漢講義》、《娜拉走出去之後》和《拯救民主先生》,追溯中國專制體制(「秦制」或「利維坦」)的興起與變遷。透過與羅馬制度的比較、對扭曲女性主義的批判以及對全球民主危機的反思,秦暉勾勒出一個理解中國權力結構及其與全球化糾葛的框架。

秦暉是當代中國歷史學深度與批判精神的學者之一。他退休前為清華大學教授,現為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北海道大學客座研究員。專長中國社會史、農民問題與制度史研究,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結構及其在現代的變形與文明。

秦暉是當代中國最具史學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學者之一。退休前,他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現為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及北海道大學客座研究員。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中國社會史、農業問題和製度史。他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深層結構及其在現代的變遷與延續。

節目重溫看完整影片:秦暉:利維坦的成長與變形

在線購買秦暉作品書評&在線購買


張耳張耳、倫納德‧施瓦茨

影像

2025年7月2日-語言的生態詩學

《語言的生態詩學》探討了中美英語、詩歌與生態之間錯綜複雜的連結。本次演講探討了語言如同生態系統般,如何塑造文化、語言和詩歌的力量,並被文化、語言和詩歌的力量所塑造,從而為思考翻譯、關係和共鳴提供了新的視角。

張耳是一位出生於北京的詩人、翻譯家和歌劇劇本作家。她的詩集包括《海浪》和《子彈旋轉》,並由西風出版社出版英文選集。她翻譯約翰·阿什伯里的作品,並參與編輯了多部中國詩歌選集。她創作的劇本《塔科馬方法》(2023)最近在美國上演。

倫納德·施瓦茨是一位詩人兼散文家,其作品涵蓋詩學、哲學和文化交流。他的著作包括《Flacofolio》和《新巴別塔》。他曾與人合作翻譯了本傑明·方丹的《電影詩歌及其他》,並主持廣播節目《跨文化詩學》(2003-2018)。

節目重溫 觀看完整影片:張耳張耳、Leonard Schwartz

線上購買書評&線上購買《海跳起,子彈婉轉》


Stephen R. Platt(裴士鋒)

影像

2025年6月17日 - 突擊者:叛變海軍陸戰隊員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二戰期間美國特種部隊的誕生

《襲擊者》是埃文斯·卡爾森 (Evans Carlson) 第一本權威傳記,他是羅斯福的秘密密友、美國第一支現代特種部隊的創始人,也是二戰中最有功績和最具爭議的軍官之一。
這本書橫跨美國、中國和太平洋地區,揭示了卡爾森被遺忘的遺產,並揭示了當今中美緊張關係的歷史根源,以及中國共產黨和民族主義者之間的裂痕。

史蒂芬·R·普拉特是一位屢獲殊榮的中西史學家。他著有《天國的秋天》(坎蒂爾獎得主)和《帝國的黃昏》(貝利·吉福德獎決賽入圍者)。他任教於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並擁有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觀看完整影片 節目重溫:Stephen R. Platt

書評及線上購買 線上購買《The Raider》


唐志學影像

2025年6月13日-黨的利益至上:
習近平之父習仲勳的生平

約瑟夫‧托里吉安是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華盛頓美國大學國際服務學院副教授,以及密西根大學李侃如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他的首部著作《威望、操縱與脅迫:史達林與毛澤東之後蘇聯與中國的精英權力鬥爭》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他的新作《黨的利益至上:習近平之父習仲勳生平》於2025年由史丹佛大學出版社出版。

節目重溫看完整影片:Joseph Torigian

線上購買 Book Review& Purchase《黨的利益至上:習近平之父習仲勳的生平》


沈大偉 (David Shambaugh) 影像

2025年6月12日 - 打破接觸:中國如何贏得和失去美國

自1970年代以來,美國對華政策持續了五十多年,一直奉行「接觸」戰略。但在過去十年裡,美國對華政策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原因何在?沈大偉教授在其重要的新研究和新書發表會上,闡述了美國對華政策從接觸轉向脫離接觸和全面競爭的原因及其後果。

沈大偉是一位屢獲殊榮的作家,也是國際知名的當代中國及亞洲國際關係學者。他是喬治華盛頓大學加斯頓·西格爾亞洲研究教授兼中國政策計畫主任,以及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傑出訪問學者。

節目重溫觀看完整影片:David Shambaugh

線上購買 書評及線上購買《解除婚約》


傑弗瑞·瓦瑟斯特羅姆 影像

2025年6月10日 - 奶茶聯盟:亞洲反抗專制與北京的鬥爭

瓦瑟斯特羅姆著眼於東亞當前的抗議情勢。東南亞各地的民主活動人士正在對政府的專制行徑作出回應,為普通民眾挺身而出,並在網路和社群媒體的推動下相互學習策略。瓦瑟斯特羅姆概述了泰國、香港和緬甸民主運動的行動和策略,並闡釋了這些運動儘管文化和環境各異,卻依然緊密相連。

傑弗瑞‧瓦瑟斯特羅姆(Jeffrey Wasserstrom)是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歷史系校長教授,同時兼任法律與文學新​​聞學教授。他已出版六部著作,包括《守夜:瀕臨崩潰的香港》(哥倫比亞環球報道出版社)。

節目重溫 觀看完整影片:Jeffrey Wasserstrom

線上購買 《奶茶聯盟》書評及線上購買


馬克·帕拉斯坎多拉 影像

2025年6月5日 - 《上海往事》:中國電影幕後

中國擁有龐大的、由政府支持的影視產業。其規模空前,許多城鎮都圍繞著電影製作而建。鑑於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時代電影提供了一種安全且熟悉的模式,可以講述基於「官方」敘事的故事。這些電影場景的規模堪比現實世界中的城市和古蹟,本身也成為了旅遊景點。攝影師馬克·帕拉斯坎多拉分享了他五年來研究和記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歷程的照片和故事。

馬克·帕拉斯坎多拉 (Mark Parascandola) 是一位居住在華盛頓特區的紀實藝術攝影師,他是一位訓練有素的流行病學家,在工作中藉鑒了歷史和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節目重溫 觀看完整影片 : Mark Parascandola


何曉清 Rowena He 影像

2025年6月3日-記憶即抵抗:從天安門到香港

本次演講基於二十餘年的田野調查,探討中國被禁錮的過去,以及國家強加的歷史與獨立學術的衝突。何博士結合香港社會運動期間與中國學生的親身經歷,揭示記憶如何成為一種抵抗,凸顯弱勢群體的力量。

何曉清博士是一位中國問題專家和現代中國歷史學家,專注於歷史、記憶和權力研究。她的研究工作將學術自由、人權和民族主義聯繫在一起,並得到了哈佛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和其他機構的支持。


劉致昕

影像

6/1/2025 - 資訊高牆下的故事使者們:德國、烏克蘭、阿富汗的真實故事

在真相製造時代,在網路路與社群媒體相逢的我們,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普遍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五、悼八國,一個台灣記者來自前線的第一手採訪與關鍵實錄,透過講者的真實採訪,了解劇場、博物館、音樂節、插畫家,如何運用不同的作品、策劃、創意,在社群網路時代的情緒與科技層的處理,讓故事穿梭,讓人們相遇。

在這個充滿虛假真相的時代,社群媒體究竟是拉近了我們的距離,還是拉遠了我們的距離?台灣記者劉志欣用五年時間,走遍八個國家,捕捉了震撼人心的第一手故事。本書透過採訪藝術家、表演者和策展人,探討了創造力如何幫助故事跨越數字和情感的障礙。

觀看完整影片 節目重溫:劉致昕


影像

芭芭拉·德米克和愛德華·黃

2025年5月31日 - 竹林女兒:從中國到美國,一個關於綁架、收養和失散雙胞胎的真實故事

芭芭拉·德米克講述了她在中國鮮為人知的邊境地區的報導——從青藏高原到朝鮮邊境,以及最近的報導。她曾擔任《洛杉磯時報》駐北京和首爾分社社長,此前也曾為《費城問詢報》駐中東和巴爾幹半島報道。她的最新報導深入湖南省的山區,講述了農村家庭的女兒被拐賣,以供給利潤豐厚的收養市場的故事。此外,還有一個家庭育有雙胞胎。

黃偉德(Edward Wong)是《紐約時報》的外交記者。他為《紐約時報》工作了25年,其中13年擔任駐中國和伊拉克記者及分社社長。

觀看完整影片 節目重溫:Barbara Demick

書評&線上購買 線上購買《竹林女兒行》


亞歷克·阿什和艾米麗·馮

影像

2025年5月30日 -山高水遠:中國農村的逃離與探索之年

亞歷克·阿什是一位英國作家,曾於2008年至2022年在中國居住,著有《許願燈》和《山高》。他曾為《紐約書評》和《大西洋月刊》撰稿,並擔任《經濟學人》駐北京特約記者。目前,他是紐約亞洲協會《中國書評》的主編。

Emily Feng 是 NPR 屢獲殊榮的國際記者。她是 NPR 播客和會員電台的定期撰稿人,也是美國和 BBC 廣播電視節目的常客。

觀看完整影片 節目重溫:Alec Ash

書評&線上購買 線上購買《山高》


錢文珊

影像

2025年5月22日 江南——移民、語言和中國獨生子女一代的故事

錢曉燕在上海出生長大,二十出頭離開家鄉,大部分時間都在香港生活。她的作品曾發表於《新英格蘭評論》、《亞洲文學評論》、《Eastlit》等多部選集。

觀看完整影片 節目重溫:Flora Qi

 


黃亞生&馬庫斯·布勞克利

2025年5月21日 東方的興衰:考試、專制、穩定和科技如何為中國帶來成功,以及為何它們可能導致其衰落

黃亞生是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時代基金會全球經濟與管理學教授,同時也是麻省理工學院政治系的兼任教授。他擁有哈佛大學博士學位,著有多部中英文著作,包括《中國特色資本主義:企業家精神與國家》和《推銷中國:改革時期的外國直接投資》。

馬庫斯·布勞克利(Marcus Brauchli)現任North Base Media的執行合夥人,該公司是一家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內打造媒體公司的投資公司,同時也是TNL Mediagene的董事長。他曾任《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的主編。

觀看完整影片 節目重溫:黃亞升(第 1 部分)

觀看完整影片 節目重溫:黃亞升(第二部分)

書評&線上購買 線上購買《東方興衰》


王男栿 影像

2025年5月19日 -獨生國度紀錄片放映

王男梔是一位備受讚譽的電影製作人,曾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因其大膽的紀錄片作品探討國家權力與個人自由之間的緊張關係而備受讚譽。她的作品曾多次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賀欣

影像

2025年5月16日 中國的司法制度

賀欣是香港大學的莫秀金法學教授。他獲得了北京大學的法學學士學位和史丹佛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他與吳桂合著的專著《嵌入式法院:中國的司法決策》曾榮獲多個圖書獎項。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法律與社會中國制度。

觀看完整影片 節目重溫:何欣

線上書評&購買 線上購買《中國司法制度》


包鋼生包剛升 影像

5/6/2025 -先秦危機解決其道:儒法道的政治理論

包剛升,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史丹佛大學天際學者(2005),研究領域為政治理論、政治比較與政治史,著有中文圖書《儒法道:早期中國的政治想像》、《民主崩潰的政治學》、《曼哈頓:壹部政治發生主要史》、《大國的民主主義》、《民主主義2》、202256262626666363333年的政治學(Rout:2023633333年)。


張潔平 張潔平 影像

2025年5月3日 松茸作為一種方法──在帝國、機器與極權的夾縫裡,非標準、小規模、慣性社會與生活之可能

張潔平,記者、專欄作家、創業者,社群平台Matters Lab專輯人、獨立書店「飛地Nowhere」專輯人,曾任《端傳媒》總編輯,哈佛尼曼學者。

觀看完整影片 節目重溫:Annie 張潔平

Book Review& 線上購買《世界盡頭的蘑菇》


處理中正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