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作品: 去留之间 (读道社出版)
傅国涌作品: 去留之间 (读道社出版)
傅国涌
读道社
Out of stock
Couldn't load pickup availability
知名教育和歷史學者、作家傅國涌先生離世,其關心知識分子的家國命運,身體力行教育公益,堅持研究自由主義和個體在大時代的困境,以治學嚴謹享譽學界。他的作品是季風書園的優選和長銷作品。
我們致敬也懷念這位優秀的學者!
《去留之间》
1949 年,中国知识分子必须在去留之间作出选择
1949 年是一个划分时代的关键年份,不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时间标记,在这一年做出的选择要决定一个人将来的命运。
全书选取了不同年龄、不同倾向并作出了不同选择的十三个知识分子,这些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无论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无论他们的学问、才情、人生经历乃至政治信仰等有多大的不同,他们的私人文字都真实地记录了历史, 把握了那个大变动时代的脉搏,以及他们各自作出的人生选择。
要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仅有官方的正史是远远不够的。宏大的国家化记忆固然不可回避,但历史同样需要(甚至更加需要)带有个体温情的私人记录。这不是什么“野史”,这也是正史的一部分,有了这些带有个体生命体温、他们的泪与笑、他们的犹豫和决然的 私人记录,我们的历史才可能是完整的。
傅国涌:我不想在私人记录以外去寻找抽象的历史解释,而努力在私人记录中找到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回答心中的疑问:历史何以如此。
-
这个版本离初稿完成的 2004 年已近二十年矣,我也从三十六岁步入了五十六岁。世变沧桑,尤其最近这三四年,变化之剧,超过了以往的几十年。中国知识分子有一次面临了去留的抉择。这本书迄今仍未过时,这是最可悲哀的。我也一直希望我的文字速朽。呜呼!
——傅国涌
《一报一馆一大学》
构思十六年,煌煌五十万言,三条线索,贯通半世纪
重述二十世纪前五十年文明史,洞悉中国转型是非成败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报 ( 大公报 )、一馆 ( 商务印书馆 )、一大学 ( 北京大学 ) 值得重视,它们具有象征意义,以它们为代表的大学、出版业和民间报纸为中国引入了新的文明,培育了几代新型知识人,是中国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的风向标。创办这些事业的知识人,站在权力以外,与当权者保持距离,独立开创了历史新局面。其精神价值和实践意义都是永不磨灭的。
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型时代,我写的并不只是三个机构的故事,而是这次转型的是非成败,仅仅选择了三个机构的视角而已。然而,以历史的后见之明,我们已无比痛苦地看到此番文明转型之事业未竟,这个古老民族还在歧路彷徨,仍处于晦暗不明的历史时刻。此书的意义也正在这里。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