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与中国的黑暗时代 (讀道社)
汪精卫与中国的黑暗时代 (讀道社)
杨治宜
讀道社
Low stock: 3 left
Couldn't load pickup availability
“我什么都不宽恕,但我们的历史也不容删削。”
一个满怀理想的青年才俊,身处一个比当今更黑暗的时代
他面对政治困局所做的选择,让自己永世背负骂名
重新认识汪精卫,也重新认识民国史
用创造性的众声喧哗,拓宽对汪氏诗歌记忆的解读
汪精卫——诗人与政治人物,爱国者或叛国贼,作为一位“历史的失败者”,他的故事从未被妥善地讲述过,更不用说深刻的探究。其传记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为这与一场持续的文化记忆战争有关:今天的中国大陆禁止任何关于战时合作政权的公正学术研究,尤其以汪精卫为最。在这个关于二战的记忆正在从“活着的记忆”中消逝,并转变为“历史的记忆”的关键时刻,这种知识上的封锁,无疑会影响中国对二战中自身角色的记忆。
在《汪精卫与中国的黑暗时代》中,作者杨治宜将不同的方法论融合成一场成果丰硕的对话,包括细致的诗词诠释。杨治宜认为,作为私人声音的公开表演,汪精卫的抒情诗在建构他的政治身份上扮演了核心角色,而且深刻影响了大众对他的身后记忆。援引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美国、法国与德国的档案,以及回忆录、历史期刊、报纸、访谈与其他学术作品,本书是第一本以批判的角度与带有同情心的客观立场,来探究汪精卫政治、文学与个人生活的传记。
一九三九年开始,后方的学校屡次收到通知,要求从课本中删除汪精卫、周作人、周佛海和其他“从逆”者的文字,不论内容。只可惜,由于汪精卫是《总理遗嘱》的执笔者,周佛海也是三民主义教义的权威阐释者,彻底的审查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多只能抹杀他们与其文字思想之间的关系。汪精卫去世后,他的坟墓被摧毁,遗体挫骨扬灰,财产充公;他的
著作自此不曾在中国大陆重版;他的名字成为叛徒的同义词;每次提及他或其政权时必须加上“伪”字;他曾经的住处没有一处被作为故居留存,它们或者被毁、或者年久失修、或者已经被挪用他途;汪氏在民国政治中的作用极少再被提及,甚至学术研究也避之不及。
“对汪精卫而言,忧郁的诗词也是他唯一能够向公众剖白的管道。倘若他诗作中流露出任何
对“国府还都”的欣喜,他都会在公众和历史眼里成为万劫不复的叛徒。可以说,恰恰是汪精卫痛苦的抒情主体性,使他的诗歌成为救赎。”
中国的战时合作记忆被压制、抹杀。当无人关心所谓“曲线救国”到底是不是卖国求荣的借口,历史透过遗忘完成了终极的惩罚。
只有当所有伤口都结痂、创伤得到疗治、经过一系列漫长而困难的记忆试验之后,与过去的和解才有可能。这种和解不是为了逝者,而是为了生者:关于我们是谁,作为民族与个人,这体现为我们如何对待过去。假装过去从来不曾伤痕累累、惟有光荣,这不仅不义、也是不智的,因为谎言不会长久、更不会永远胜利。
我所希望的不外乎一种更加幸福(或曰更少悲情)、更加坦荡的记忆,在记忆的正义、历史真相和有益的遗忘之间获得微妙的平衡。它不删削任何历史,但也不积极回忆一切事实。它是一种自信的记忆,有宽恕并且(正义地)遗忘的能力。
我所试图重新拼贴的是个人生命在危机时代的巨大不确定性,他必须在纷纭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伦理两难构造的无限变幻的黑暗迷宫里摸索前行。
推荐
汪精卫一生中扮演了各种角色,只留下诗词来说明他这个谜。在这个开创性的研究中,杨治宜对汪精卫的生平与作品做出了最深刻、最具说服力的注解。对于任何对二十世纪初期中日关系、现代中国古典风格诗词以及抒情政治感兴趣的人,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作品。
——王德威 哈佛大学教授
对于从战时就常被现代中国历史学家描绘成“叛国贼”的汪精卫的生平,杨治宜的著作是一场及时、惊人且充满说服力的重新检验。耀眼而令人兴奋,每一页都充满精彩的洞见,这是一本扛鼎之作。最重要的是,它考掘了汪精卫的抒情人格,并令人信服地主张,在重构汪精卫的身后历史记忆上,他的诗词必须扮演核心角色——这正是今日读者所需要的。
——孙康宜 耶鲁大学教授
对于从浪漫的革命者变成被鄙夷的合作者的汪精卫,今日的中国已将其无法调和的记忆从历史中抹除。通过这本卓越而深刻的著作,文学学者杨治宜对汪精卫的诗词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沉思,因为诗词可以表达散文无法表达的事物,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汪精卫这个谜团,这是之前的任何作者都未曾办到的。
——卜正民(Timothy Brook)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在这本出色的著作里,杨治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客观的汪精卫传记,并精准且易懂地阐释了其诗词中的讯息,反映了他在中国现代历史关键时刻的抒情自画像。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二战太平洋战场的真实历史,以及这位本可带领中国走上第三条路的重要政治家、却走上悲剧结局的人物,这本书是必读之作。
——寇致铭(Jon Eugene von Kowallis)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
以这本文笔优美、考据严谨的著作,杨治宜挑战了对汪精卫这位声名狼藉却深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之过度简化见解。采取具有同理心的中立立场,并回避民族主义或答辩式的叙事,这部著作成功地重构了汪精卫希望通过其诗词为后世所理解与记忆的意图。它证明了诗词分析在探究被压抑的记忆与政治难题上所具有的力量。
——徐彬 埃默里大学副教授
此书的学术研究对汪精卫的历史遗产提供了深刻与详尽的重新思考,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民族主义与合作主义两种方式。
——杨昊昇 迈阿密大学副教授
作者简介
杨治宜 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2012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与美学、伦理学等多重知识领域的关联。著有《汪精卫与中国的黑暗时代:诗歌·历史·记忆》(Poetry,History,Memory:Wang Jingwei and China in Dark Times)及《“自然”之辩:苏轼的有限与不朽》(Dialectics of Spontaneity:The Aesthetics and Ethics of Su Shi(1037-1101)in Poetry)两部专著,并在西方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长篇论文十余篇。目前正在撰写一部关于华语网络空间里先锋古典主义诗词的专著,并与多名学者共同致力于全球华语古典主义的跨学科研究。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