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5

同時代人: 劉曉波紀念詩集

同時代人: 劉曉波紀念詩集

廖亦武、鴻鴻、楊小濱、廖偉棠、柴春芽

海浪文化

庫存不足:剩餘 3 件

定價 $15.00
定價 售價 $15.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在兩岸三地當代文學史和公民運動史中均將留下深刻印記的奇書。

2017年6月26日,受囚禁近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中國作家劉曉波因患末期戰役,保外就醫在中國沈陽的醫院,危在旦夕,消息突傳出,中國文學界、詩歌界極為震動,隊列詩人、作家和公共知識分子紛紛為現代劉曉波的遭遇、創作界、詩歌界極為震動,隊列詩人、作家和公共知識分子紛紛為現代劉曉波的遭遇、創作界創作新詩等作品。不到20天劉曉波被「死亡」、被「海葬」事件,文學界、詩歌界及公民社會慘遭之慘然:為劉曉波創作的紀念、悼亡詩作於7月13日曉波辭世之夜及之後井噴式擁抱互聯網,微信好友圈、微信公號及網路上出現不少感人的詩歌作品廣為流傳,同時這些作品也遭到中國國內的網絡審查刪除或遮蔽;而台灣、香港、澳門及海外遠至美加、澳新地等也形成了相應的寫作動勢。

本紀念詩集呈現了一場中外當代文學史和公民運動罕見的文學行動、創作自由精神大展示的文本景觀。其中作者近200人,全書幅424頁,是一個足夠緊湊面向現實、也面向歷史的選書。主編孟浪強調:“這是一部內容和絕望地植根於文學、又依稀充滿希望地危機湧出文學篇的詩集,由確實鑿鑿無疑地,它不能形成一個社會文本時代文本的巨大綜合症,同時又般地、重地地凸顯了精神文本——文本文本的標靶台上。”

該書非常特殊而有意義,七成以上的作者現居中國大陸,其他作者分別居住在台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日本、歐洲、澳新等地。極為難得的是,中國作者中有劉曉波大學時代的同學和校友,劉曉波在大學任教時教過的學生,劉曉波任獨立中文作家筆會長期間的同事及會友,也有二十位過去多年在中國與劉曉波一起奮戰民主道路上風雨同行的知名公共知識分子、戲劇人物。作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與劉曉波同時代崛起、1980年代成名、兩岸三地文學讀者所見到的中國當代詩人,也有出生於80年代、90年代的年輕一代詩人。港、澳、台,及身處東南亞、日本、北美、歐洲、澳新等國的詩人/亦有同行。

主編孟浪指出:「現代在世紀視野內,就漢語(華語)圈而言,公共性的社會政治生活和私人性的文學生活中似從未有過這樣奇特的書籍,借助這些澎湃而至的詩篇本篇身體的動能,因一個人的死、一個人的殉難——劉曉波之死、劉曉波之殉難——同時獲得精神和美學賦形,它沒有弱化而首先是強化了介入性寫作之於文學的內在道德,也掙扎著、掙脫著(在禁忌和自我限制下),具有理應由文學所含攝形成豐富的張力的超越性的價值指歸」。這本書「它與漢詩極為罕見地與漢詩偉大傳統中相當部分的類型詩歌(悼亡詩、懷人詩) 、詠物詩、言志詩、同題詩等)產生規模效應的積極聯想、承繼和呼應,為一個偉大傳統百年來正中進行的創意轉化,以充溢動力感的各異文本提供了現代和活力形式。

在文學和知識界欣賞的哈金、林培瑞兩位知名作家、學者為這本詩集寫了推薦詞。他們二位的推薦詞充滿詩意,也十分感人:

一團被惡魔撲滅的火繼續在這些詩裡燃燒熊熊地映照出一片星夜-哈金(哈金),詩人,小說家,波士頓大學英語系教授

這些友愛的詩是放在第一位的小船;
萬船競發,在自由的大海中陪伴曉波。 ——林培瑞(Perry Link),漢學家,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校長特聘講座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孟浪 (編)


孟浪,詩人,獨立中文作家筆會創會人。
台北著有《連朝霞也是陳腐的》(1999,:唐山)、《愚行之歌》(2015,台北:秀威)等詩集多部。
主編《六、四詩選》、《致命的列寧》等。

《同時代人:劉曉波紀念詩集》前言

· 孟浪 ·

書中的眾多詩作,在一個真實的日子、真實的夜晚寫下:黑暗已傾瀉灌注這個世界,暴雨轟襲著詩人或作者的強大,閃電照亮了詩篇——對詩寫者來說,眼前的一切正應證當代哲人阿甘本(Giorgio)阿甘本)所斷言的,這意味著不僅要能夠凝視黑暗,也要能夠掠奪黑暗中的光。 ——同時代人的德拉在2017年7月13日之夜昭然若揭。

這是一部其內容和意義深植於文學、卻又依稀充滿希望地湧來的溢出文學的詩集,由確實鑿鑿無疑的,它不能形成一個社會文本時代文本的巨大候診,同時又命運般地、重重地塑造了精神文本——美學文本的標靶台上。

在世紀視野內,就現代漢語(華語)圈而言,公共性的社會政治生活和私人性的文學生活中似乎從來沒有過這樣一本奇特的書籍,借助這些澎湃而至的詩篇本身的動能,因一個人的死、一個人的殉難——劉曉波之死、劉曉波之殉難-同時獲得精神和美學自我限制賦形,它沒有弱化而必須強化介入性寫作之於文學的內在道德,也掙扎著、擺脫脫著(在禁忌和文學之外),具有由所含攝影形成豐富的理應富張力的超越性的價值指歸。為劉曉波,為劉曉波之死、劉曉波之殉難而寫作現代新詩的文學行為,如果說,這是中國現代思想、知識和文學領域第一次井噴式發生的中國式「生命政治」的大規模覺醒,也許並非為過,只是補充力道的定義和闡釋需假以時情。我們看到這樣的寫作,在中國展開,也發生在台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日本、北美、歐洲、澳紐等地區。已經發生了,正在發生,說明繼續發生。

詩與政治、詩與中國在現代文明意義譜系中的恐龍般的全權型存在,詩與死亡、詩與一個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公共政治文化符號——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被死亡”,這都構成了本書中的詩人或作者——無論是為知性的思想力量,還是感性的人類熱情──已面對然的文學處理主體,而詩人或作家的自覺與否,在寫作行動中也因遭遇面襲來、猝不及防,成為一名高速中類「美學、宗教」倫理混成式的莊重書寫。

劉曉波的死亡,發生在全世界面前直播的「政治謀殺」型死亡,於一夕之間立即引致聳立起來,一個超越人類渺小、卑鄙的「政治(國族之惡)」的巨大精神座標系,以及「挫骨揚灰」惡行的弱智愚妄,被一場大擊敗──劉曉波終成為一個無所不在的具有決定性品質的原點──書中的詩人或作者,多在悲痛中出離痛,憤怒中出離憤怒,於是確認或再次確認自己所在的生命位置或崗位。

這些同時代人,讀到新聞的同時,分明讀到了歷史;叩擊當下的同時,也觸及了永恆。它具有寫作行動、文學行動的不可逆轉的載體,是文學事件的同時,也是一場心靈事件、精神事件。或許,編選出版這樣一部詩集並不困難,困難也正是,這是一個需要從文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宗教學等多學科角度或層面給予多元解讀或理解的現代新詩選本。漢語文學史、詩史上稀見類似的例證,可能唯一趨向同逼近的就是二十八年前(1989)的支撐、迄今尚未結束的「六四詩」寫作潮了。

從文學演進的路向上觀察,本書呈現了這一波特殊時空條件下的詩歌創作,它與漢詩偉大傳統中相當部分的類型詩歌(悼亡詩、懷人詩、詠物詩、言志詩、同題詩等)極為罕見地產生了規模效應的積極聯想、承繼和呼應,為一個傳統百年來實現了各大想像的偉大轉型,以正本著大能

基於“同時代人”的詩意認知,阿甘本相當於“同時代人”,“是自己的同時代人”也將決絕而勇敢地與俄羅斯詩人曼德斯塔姆(奧西普)曼德爾斯塔姆)的著名詩句共鳴、共名——“我不是任何人的同時代人”!因為他們有能力保持對時代黑暗的凝視,也有能力再次在黑暗中感知到這種認知,儘管他們拉開了距離的本光,但他們卻又無限地與他們拉開距離。 (引自阿甘語)

劉曉波已是這樣一位義無反顧的前驅者。澎湃而至的,劉曉波紀念詩的作者們呢?請翻開、請接迎後面湧來中的可能也正閃亮、發光的詩篇…

(註:本書編選收入的作者共191人,其中在上、下卷日本福德詩作出現的19人。191名作者中,5位作者佚名。本書作者現居中國,其他一些作者分別居住在台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北美、歐洲、澳新等地。上、下卷次的劃分,以劉下卷次的劃分,以劉下卷次的劃分,以劉下卷次的劃分,以劉。曉波辭世的2017年7月13日之夜為界。 II、III三個部分。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