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

蘇致亨

春山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定價 $28.00
定價 售價 $28.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本書將告訴你,關於本土文化的粗俗印像是怎麼煉成的。重寫台詞電影史,就是重建台灣戰後文化史! 國寶級電影海報大師陳子福親筆題寫書名 X 表面日治到戰後,百幅以上恐配圖助力讀者穿越時空,歷覽台語電影工作現場 從前開始,歌仔戲班躍上大銀幕,拉開了台語片黃金時代的序幕。年輕導演、攝影師靈感無窮,有實力就能竄出頭;少爭男少女大發明星夢,搶報考演員訓練班;當紅小生玉女收信收到手軟,得僱專人幫忙回信;第一座「金馬獎」國語片通通沒份,專門奉獻給台語影人。高峰時期,北投就是台灣的好萊塢,平均一週有三部台語片問世,是今日國語片事業望塵莫及的榮景。 但是,台語電影和影人並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美好如童話的時光,始於五十年代,在七十年代迅速衰敗而難以復甦。是誰,踩碎了這個夢想? 《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長年追索,急於解答這道台灣電影史的關鍵謎題。 我們都知道侯孝賢的《悲情》,知道六〇年代有過一部同名台語片;我們都知道「白蘭」洗衣精,得知白蘭真有其人,是台語片一線女明星。我們也都知道金馬獎影帝柯俊雄,為引領台語片無知的讀者無痛回歸阿公阿嬤的少年時代,作者大量講述故事,現場講述台語片工作,也講述百年來台灣影劇工作者的夢想、堅持與失落。 議論夾藏在敘述中。由影響電影製作甚鉅的材料──以及彩色電影技術援助,重新檢視關於台語片衰亡的因果論證:譴責受害者(台語片粗製濫造)和政治決定論(一味歸於「國語底運動」)。本書避免給予簡化的答案,試圖呈現台語影共同面臨的結構性問題,進而東亞政經局勢變化造成的牽動,乃至台灣在全球電影史的獨特之處。 《毋甘願的電影史》是精采翻案。台灣戰後本土文化的歷史面貌不再只是白色恐怖下的肅殺無聲,而七十年代是否真能回歸鄉土,也得打上問號。台語片「毋甘願」的委屈,將在沉冤得雪,台語影壇的光輝歲月,其中完美留存。名人推薦審閱王君(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李泳泉(前電影資料館時期「台語片小組」主持人、世新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退休講師) 林果顯(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推薦電影王君王君琦電影中心執行長、東國大學英式音樂系文學系學系(M.伍佰(音樂人) 林強(音樂院人) 吳睿人(中研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柯裕棻(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迷走(影評推薦,《新電影之死》主編)聞天祥(影評,穎馬執委會執行長) 張影線(木文(木音) 簡嵐(唱陽劇)。白虹(台語影壇一線女星) 謝盈萱最佳(第五十五屆金馬獎女主角)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