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之人:馬達加斯加的斐索人,一本探索南島與非洲的民族誌
依海之人:馬達加斯加的斐索人,一本探索南島與非洲的民族誌
利塔·雅斯圖堤
左岸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斐索人的認同與歷史在這裡、血緣,或其他文化特徵,當下的行為才是關鍵。 馬達加斯加西南部有一群說南島語,住在海邊,以海為生的斐索人(Vezo)。一個理想的斐索人會做一些與海有關的事情但(不需要全部都會),例如游泳、到林中砍樹造船、行舟(包括划船、操帆、掌舵,以及通曉洋流水上知識)、捕魚(蝦)、識這魚、食魚是、賣魚等;最重要的是得住在海邊,因為這對一個人的行為、思考方式,具有性的影響。而這些行為會在身體上留下斐索的印記──行走的方式、手上的繭、腰上魚線的磨痕;但如果你沒有持續這些,斐索的印記就會逐漸淡去,一如斐索的烙印。 那麼,斐索人的認同是什麼?有別於一般族群以「血緣」、「祖先」、「歷史」,或由此衍生出來的一些文化特徵作為認同標準,斐索人強調的是這項行動。 一個白人人類學家跟一個剛出生的當地小孩子一樣,都不是“斐索”,但也都可以成為“斐索”;“斐索”即是他們所做的事,斐索身份行為是一種、不是一種存在狀態,一個斐索人重點不是他是什麼、或他成為什麼,而是他做了什麼。這是斐索人的民族誌,簡單來說,就是一家關於斐索人怎麼吃、怎麼釣魚、怎麼造船,他們關於經濟的想法(不是很重視賺錢)、婚姻態度的(只要結婚幾瓶酒就可以),以及他們如何看待歷史,如何面對生與死的差異。 人類學家透過田野中的參與,與斐索人對話「如何是斐索」。學術上將認同研究分為根基論和當今論,根基論強調血緣、祖源、宗教、語言、習俗,背後有生物性繼承的預設;今日論則強調族群邊界的重要性。然而兩者都有「文化」的問題──根基論將文化本質化,論則將文化邊緣化。本書的出發點,以人類學視角派分析的在地機製文化,反對省份東方理論的西方中心論,提出了人類學民族誌的獨到之處。推薦記錄「任何對族群或認同有興趣者都必讀……少數能結合冷靜分析與溫暖描述的書。」——蘭貝克(Michael)蘭貝克,研究馬達加斯加的人類學者),《美國人類學家》書評《馬達加斯加自殖民時期以來一直被18-22個官方認定的「族群」(族群)框架所貫穿,族群政治、甚至經濟發展想像都無法脫離此咒,本書的研究恰好提供了另一類的思考,批評了上述族群中的西方中心主義。 」——韓森(Paul W. Hanson,馬達加斯加的近期),《美國民族學家》 「在馬達加斯加脈絡下完美打造出來的民族誌」——米德頓(Karen Middleton),《非洲研究》期刊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