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詩路--東亞航道與南洋風土
海國詩路--東亞航道與南洋風土
高嘉謙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海國詩路》開拓了近代漢詩的海洋視野,跨越島嶼、港口與海路的跨洋脈絡,觀察航程中的人文風土與文學動態。本書聚焦十八世紀以來的東亞航道和南海區域,探討東亞海域琉球冊封的詩歌寫作,描繪航海地理知識與技術為詩語帶來的變革;聚焦路線上的華人遷徙、出洋使節、詩文與筆記所揭示的馬來世界與南島民族志;殖民地港口的地緣政治與華人社會,以及方言文體。此外,書中也深入探討戰火衝擊下「華文」的危機與存續。 本書回顧海上漢詩創作的歷史脈絡,鋪展了多個文學創造的流動空間。從人—海—陸的環境構成出發,展開航路上漢詩的景觀,並整理其與各地文學場域的連結。 「詩路」不僅是圍繞下的行旅文化與文學走向的動物園,亦構思出不同時期航路上漢詩寫作的關係性。它揭示了海上移動、海洋意識及海國見聞如何影響古典文類的修辭與文人的感受結構。詩與航路連結的人文風土、海國與詩路所塑造的知識形態,複雜化了「海上走廊」在近現代文學生產傳播的意義。 本書展示途經東亞海域和南海的族裔、文化、語言接觸構成的「華夷交會」;地緣政治影響下使節、士人書寫的時代意義,啟動南方文學開端的「詩史交會」;海—陸連動的文化輸入與教化,華文教育形體的華人/文命塑,及其遭遇的危機,以及「政治與教化,」。 《海國詩路》體現了詩文在邊境航路中的歷史成分,為近代跨境漢詩提供了一個詩學意義的閱讀框架,並透過文學渡引誘南方世界。 【名家推薦】 高嘉謙的《海國詩路》以詩路、航道、風土立論存在,探討詩歌如何走出「詩國」疆域,循著多方航道,發現「海國」作為天地。在詩學喻象層次上面,「海國」意味著磅礴無阻擋的(漢)文字汪洋。在那裡,詩潮湧動,浮想連結。那是記錄華夷嬗變的現場,是見證滄海桑田的閔域,也是物我交融,鱟化為鵬的文學臨界點。高嘉謙以南洋為座標,實驗海國詩學。他提醒我們關注政治、文化隨時空流轉而生的華夷之變,也關注時空座落所在的環境與自然的徵候。畢竟,超過三千年的詩國傳統,潮來潮往的海洋隱喻注定了漢詩從東亞到南洋的流變。我們忽略了其間的航道水路。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