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不正義的地理學: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

不正義的地理學: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

顧若鵬

貓頭鷹出版社

2025年8月8日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定價 $47.00
定價 售價 $47.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不一定會結束,但正義戰爭會到來


為何東亞戰爭後無法像歐洲那樣迅速實現和解?
為何戰犯審判未能解決歷史創傷,反而加深了各地間的敵人對情緒?


◎《從人到鬼,從鬼到人:日本戰犯與中國的審判》作者最新作。
◎劍橋東亞系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士,從散佈日、中、台、港等地檔案重建東亞歷史記憶與裂痕。
◎本書特別收錄台灣版獨家作者序「台灣戰後正義的悖論」。

中日致對戰火史選擇了不同的絕望。於德國直面,日本淡化戰爭責任,而中國則以南京大屠殺和襲擊靖國神社為題作出回應。這背後不僅是了解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而是東亞的戰爭審判以及戰後處理的方式,給予各國悲劇歷史的空間。本書將戰死戰俘虜東亞的地緣與歷史脈絡中,讓讀者思考歷史如何塑造並至今仍影響著東亞各國的局勢。

讓位賦予政治的戰爭記憶<br>戰爭結束後,全球有50多處法庭展開對日審判,在美國主導且國際法未完善的情況下,留下大片空白與爭議。尤其是東京大審,質疑:這是為了滿足復仇而動用意向的法律程序。戰後美國選擇不追究天皇的責任,更在冷戰期間將日本視為地緣政治下的領導階層,對戰犯問題採取寬容態度。到了197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他們開始重新定義開始戰爭,並抗議盟友在戰後所支援的正義,甚至推翻歷史,試圖扭轉國際形象。有些人將把“正名”打為“東亞戰爭”,堅決打成一場解放亞洲之戰,或者將日本對中國與對歐美的戰爭理由分開,首先是為了防禦而戰,而不是一種侵略行為。

當法庭不是為了追求正義<br>戰爭法庭本身既可成就正義,也可能掩蓋不義。當記憶與歷史出現缺口時,日本社會借用審判重新塑造自我認同。至於中國,審判的目的也不只是為了懲罰戰敗國家。國民黨政府曾透過戰犯法庭進行大規模公開審判,試圖重建戰後秩序與主權象徵;而中國共產黨則傾向以政治改造方式處理戰犯,讓法庭轉化為政治教育的展示場域。兩種方式不同,都將法庭視為建立合法性的重要舞台。

記憶塑造的東亞政治<br>在本書中,作者提出反正義的概念,戰爭正義是一個複雜的、充滿競爭的歷史與政治過程。在戰後去帝國、腐敗、建立政權合法性和建立民族信仰等歷史脈絡中,各國領導人都為了政權合法性和意識形態民族認同,而利用了戰罪審判與相關歷史記憶。而這些未竟的爭論也都塑造出了今日東亞的政治地理。所謂的正義是否施行,記憶與解,不只是法庭上的審判可解決之事,而是我們如何去理解與拷問過往的歷史。就像台灣複雜關係的歷史記憶,讀者將可透視本書從歷史、法理、地理與政治的構成處,探索戰爭後的記憶之戰,挖掘形塑當今中國、日本、韓國與台灣等國家之間的與東亞政治之關鍵所在。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