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獨立思考過?
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獨立思考過?
史蒂芬‧斯洛曼,菲力浦‧芬恩巴赫
先覺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這是一本精準有趣的人類智慧運用手冊,將帶你從認知科學的全新角度去了解人的思考和心智,為最佳生活、理財和未來,做出選擇!其實我們沒有自己想得那麼聰明,但不代表我們不能活得更好。在社群媒體盛行、假新聞層出不窮的時代,人們搞祭祀自己不懂哪些事,對自身的無知渾然不覺,許多評論和錯誤觀念都會難以實現,改變本書就是要探討這種「知識的假象」。 人類之所以能主宰地球,是因為無與倫比的群體思考能力,正因為智慧存在於眾人之中,不屬於任何個人,因此我們可以在集思廣益之下修正缺陷和錯誤,運用知識共同體打造出強大的社會警報。當人類真正異常「知己」時無論是投資理財、情感觸犯、購買房產、當事人等,都可以獲得知識社區的資源,克服與生俱來的,做出更明智適切的決定。 【人類熱烈讚揚】 ★《大歷史》作者哈拉瑞推薦 ★《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出版人周刊》一致評價 ◎本書所提出的觀點不僅能幫助我們思考公共事物,也可以應用到個人方面。讀起來峰迴路轉,讓我們人類看見的智能為何既淺薄又充實──端看你如何善用群體的智慧。 ——馮勃翰(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 書中大量的科學研究介紹,令人驚訝於「人類對自己的無知」竟然那麼無知。獨立思考,不那麼獨立;自由意志,也沒有那麼自由。公式清楚,說理語音,非常值得一看。 ——蔡依橙(醫師、蔡依橙的閱讀筆記板主、新思惟國際摘要人) ◎我超愛這本書。內容精采萬分又讓人大開眼界,凸顯個人的無知與大眾的智慧,不僅醍醍灌頂,更是數學橫生。讀對了! ——凱斯‧桑思汀(美國憲法權威,哈佛大學法學院行為經濟學暨公共政策課程主任) ◎每個人都比自己想像得更加無知,對於自身知識的多寡也甚不了解。這樣的狀況本該無藥可救,但如今出現了治療方法:這本充滿精闢幹預的書! ——史蒂芬‧平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兼《外交政策》全球百大思想家) ◎ 書中有些章節讀來既耐人味又驚心。作者再度反駁「人皆理性」這個前提……不僅還原理性是迷思,更認為獨立思考一件事也是迷思。 ——《紐約時報》(《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撰文) ◎淺顯易懂又不失深刻。心智所蘊並非新鮮事,但問題呈現一般人很少會去思考這一點。眼下各大黨只在同溫層取暖、媒體又充斥著假新聞,他們作者適時地凸顯出卑鄙的重要——無論是自己的知識還是同溫層的見地,都不能照單全收。 ——《經濟學人》 ◎這兩位作者精闢地方出我們把許多事視為理所當然,以及自己往往比想像得無知許多。本書不僅能刺激讀者的思考,更說明社會面臨的問題得歸於認知的缺陷,不怪罪任何群體的道德淪喪。他們作者努力地要根病除灶,書寫來擲地有聲,也同理人性。 ——《金融時報》◎理條分明、推論論證,又凸顯了重要深刻的理念,包括故事的魅力、iPhone 如何讓人更聰明、民主的利弊等等,絕對是心理學的上乘之作。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布倫,著有《香醇的稀貴比較,還是昂貴的稀香比較? 》 ◎ 今文化漸趨兩季,人們把得言之鑿鑿,書反倒補充知識上的謙卑、認清理解的中斷,既顛覆傳統卻又實屬必要。另外一個優點是,書充滿樂趣、引人入勝,讀者必會愛不釋手。 ——《出版人週刊》 ◎內容吸睛又坐立不安,讀者被迫正視一個事實:自己一切都與他人的知識緊密相連。作者拆解了我們針對科學的預先設立場,以及如何思考認識與不穩定的世界。作者若能發展雕塑的知識座標,最終要處理本書提出的問題,他們氣定神閒地希望提供點子,先釐清我們淺薄的事實,從高峰中找到希望相關。 ——基督教雜誌《息息》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