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心靈: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
兩種心靈: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
譚亞魯曼
左岸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這是關於精神醫學的文化研究,也是一部精神醫學的近代史精神醫師如何成為醫師,精神病患又是如何成為病人? 我們了解精神疾病的方式,將決定如何面對精神疾病患者「我總是想,一旦我能夠患上精神病,事情就簡單多了。但是,我仍然會看到那裡有一個『人』。」這是一個精神科病房的新進住院醫師在面對患者時的內心掙扎,也許也是我們的。涉及所以精神疾病的社會關注會有許多爭議──我們希望將精神疾病患者視為理性、能夠為自己負責的人;但我們不確定是否可以。 因為我們不確定是否認識精神疾病。它是一種上的病,還是社會上目前流行的病?它存在於大腦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濃度的改變,還是存在於我們的心智以及對他人的情緒反應?但無論如何,受苦是真實的。 《兩種心靈》是人類學家對精神科醫師、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精神醫學的田野觀察與思考。 《兩種心靈》是指美國80、90年代精神科醫師患者面對兩種不同的治療模式,也可以說是思考方式:一種是基於生物醫學,以藥物為主的治療;一種是基於精華這兩種模式相輔相成,有各自的訓練方式,卻又涉及了社會上一般人如何看待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患者。 care)的介入而失去了平衡。 身體為醫療/心理學家,魯曼進入精神人類醫生的養成場域和工作現場進行田野研究;她觀察精神科醫師,也觀察精神科醫師如何面對他們的病人。她帶我們去理解這兩種模式如何影響精神科醫師感覺和思考的方式。宗教學出身的魯曼借用基督神學的「受苦」概念,她認為生物醫學模式和對話治療模式二者缺一不可,但若精神醫學下生物醫學模式,而社會上大多數人也把精神疾病只視為一種疾病,那麼患者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呢?會想成為醫生,是因為身體人們想要幫助受苦之人。但精神醫學對道德的解釋是複雜的。當醫(學)生們開始逐漸成為有能力醫治他人的人時,他們所受的訓練改變了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他們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自己面對道德?而影響醫病的,除了醫療實務的不同模式,是否也與醫療體系與政策有關? 魯曼對病人和醫師的深入訪談、公私立精神醫院的實地踏查,她用人類學的洞察力,給我們重新賦予了精神醫學的世界、精神科醫師的不安和困惑,以及這個領域的變遷是如何影響了廣大的醫師和病人。人類學家用參與觀察的方式,解析了那個時代精神醫學的文化現象,也記錄了精神醫學變遷的歷史過程。她在觀察精神科醫師的過程中自言自語,她「開始用不同的方式觀看人」,而她也「確實看到了不同的人」了。魯曼試著去理解精神科醫師如何觀看,因為如何「觀看」關乎我們會「看到什麼」。 我們知道精神上的苦痛是否確實患有「疾病」,也沒有辦法一勞永逸地斷定一個人是否無法患憂鬱症。但我們理解、感知問這些疾病的方式,會影響我們的作為,以及我們面對苦者的方式。而最終我們會發現,精神醫學的存在對我們最深切的道德拷問:是什麼使一個人(人)成為人(人)?而醫療怎樣的條件,才能維持其理想的道德實踐? ++++ 「人是簡單的。我們瀏覽自己閉塞的過往,瀏覽過往的眾聲吵雜他們的悲痛。我們能聽見的,往往只能和我們聚焦的聲音。精神科醫師被教導用特殊的方式描述:他們會聽到我們大部分的人聽到不見了的號,會尋找我們大部分的人看不見的模式。它讓你躲進常規行為後的密室,令一窺日常生活有禮接觸背後,那些真實而古怪的人類情感。 -譚亞魯曼吳易澄,杜倫大學人類學博士、新竹馬偕精神科醫師 —————————————————審審訂得獎記錄 人文人類學會,特納民族誌寫作獎(維克多特納人類學寫作獎) 博耶心理人類學獎(博耶心理人類學獎)名人推薦心理人類學獎)名人推薦心理人類學獎王浩威,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吳佳軒,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李舒中,長庚大學醫學係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周仁宇,精神分析師、學博士、兒童精神科醫師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彭仁鬱,中院民族民族學會副研究院系所分析系研究系學系助理系藝術系助理系所學系助理系所研究系藝術系所副研究院系所學系助理系新研究系研究系藝術系助理系所副研究院系助理系所學系助理系新研究系所研究系藝術系所副研究院系助理系所學系楊添圍,台北市立醫院松德院區聯合 廖福源,伊甸園基金會活泉之家暨精神疾病護理人員專線主任恩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蔡友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生物醫學科技研發中心合副研究員—————————————————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我是全民健保實施那一年開始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培訓,對因此介紹美國精神醫學主流如何從精神分析轉向生物精神醫學,以及保險公司的管理式照護如何影響醫病關係,感同身受。魯爾曼的作品,令我有深深的「鄉愁」,更關心精神醫學者不可缺失的傑作。 ——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 魯爾曼教授的研究一向掌握了國家志業與行動之間的平衡。本書聚焦專業社會化、精神醫療救助減輕更迭的社會訓練與意義、患精神病醫療的實務需求等,是值得閱讀的一本機構國家志佳作。 ——李舒中,長庚大學醫學係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作者將對的視野合成一層又一層立體標記的圖像:生物精神醫學/精神分析;參與/觀察;實務/理論;科學/預算。這讓我們得到了精神科訓練的精采故事,看到裡面所隱藏的專業文化、時代意識與人性本質。 ——周仁宇,精神分析師、人類學博士、兒童精神科醫師 對於一個精神科專科醫師兼科技與社會認知如我,閱讀《心靈心靈》喚起了許多滋味複雜的回憶。 參數異化於高夫曼筆下異化受苦之人的精神病院,魯曼透過精神科學徒的目光,揭露百年來身二元對立的病源學理論依然塑造當代精神醫療的樣貌,而法規、健保制度、管理邏輯,及病人終將歸返的社群的理解與心靈關懷力,亦著著在醫療體制中被對待的方式。這無疑是多力道的決定。 ──彭仁鬱,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法國分析空間學會臨床精神分析師 人的精神受苦是複雜的,不過當代精神醫學對它的理解與接應卻愈來愈平淡。作者不僅第一手見證了這一重大變化,也以響亮的語言幫助我們了解箇中轉折。在這個醫療全球化的年代,我們不是局外人,也因此更需要從了解中突圍。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還有別於反精神醫學觀點,本書的人類學觀察,增強同理精神醫學、也同理精神科醫師的關注。正因如此,精神醫學同業可以透過人類學者映射所出的鏡中影像,看看自己,與我們的專業。 ——楊添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我們指出人們的瘋狂,但事實上我們能去多少瘋狂來的援助呢?在不同專業監督的下,又失去了我們該留下的實踐嗎?這本書指出了距離讓他們遠離病痛、理解人們如何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還有很遠的距離告訴我們的是:「謙卑吧!向病人的苦痛不停地學習吧!」-廖福源,伊甸園基金會活泉之家暨精神疾病護理專線主任 精神疾病是人類永遠沒有疫苗的疫情,其社會性與特殊性固然性固然性相當重要的作者無法重視每個精神科醫師都需要有自己的心理治療,她們兩種衝突迫切且不渴求歷史的價值體係日夜忍耐。這就是這本精彩的民族誌的主題。 ——趙恩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身為人類學家,魯曼將田野的視野從「部落」的薩滿,移向現代精神醫師的訓練過程,必然於全球藥廠、管理式照護的興起。相反文化相對論直接否認/或對精神疾病的本體略存在而不談,本書剖析成為一個美國精神科醫師是如何夾在兩個知識風暴的灰色地帶,為精神醫學專業認同、受苦的生命與道德責任提出了睿智的思考與洞見。 ——蔡友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生物醫學科技中心研發副研究員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