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兵
好兵
哈金(Ha Jin)
時代出版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有槍桿子的革命,有筆桿子的革命。
個人怎樣在集體中生存?
哈金出道作以含蓄簡白的筆風,刻畫了中國軍隊的生活如何在黨的思維下生活並折損。
詩意、簡約,從錯亂現實創造出純粹的藝術;其中「美國筆會/海明威獎」。
【內容簡介】
「寫《好兵》時,我心中並沒有軍旅文學意識,愛國寫出好小說。我在解放軍中俘虜了五年,遇見了各種能力不凡的人,但幾年後這些人都『廢了』,都無所事事,一無所成。《好兵》貫穿了一個堅強的基調:年輕的生命學會如何努力,如何勇敢的道路」,
本書是美國文學及藝術學院終身院士哈金的第一本小說,是短篇小說集。 《好兵》的故事全部發生在黑龍。書中所有故事都集中在一支部隊,各個故事互相支撐,構成一個歷史畫卷。書皆為真人真事,但哈金將人事改名換姓,東接西連,構成各種人物和情節。一個大時代濃縮在一個集體部隊生活中,我們看到個體如何被統一化,以及個人如何在集體勞動中生存和掙扎。
全書開篇來自一名戰士向上級政委舉報的反動歌曲,建議取締逮捕詞曲創作者及被害人,篇幅僅四頁的<報告>催生了一個「高大的傻瓜」。
全書共十二個故事,描寫在中蘇邊界緊張局勢下,投身前線的士兵青春的理想和騷動,他們各自的生命損失和夢想的破滅。 〈空戀〉描繪一名通信士如何為了一個陌生的女子聲音而斷送大好前程;《好兵》則描繪一名技能性格都拔群的「好兵」劉福,不斷不斷解決性需求的不良行為,接連遭指導員和排長舉報,逼得他變成流亡叛國的罪人;至於最後一篇《辭海》則由一名部隊裡的書呆子,在軍旅生涯最後一年受欺凌,在長年只有毛著毛語的軍旅生涯末期,如何因一部《辭海》逆轉命運,並穩固生命方向。
作者表示在創作《好兵》之前,曾潛心研讀過契哈耶夫的作品,哈金說:“我認為《好兵》深受契哈耶夫的影響。”
「《好兵》每一篇都有一位政治指導員,他代表黨的目光、黨的思維。黨的心態是阿富汗可失去意識形態,只爭取信任,但態度還是給出信任,這點在習近平時代也一樣。即使對文學沒興趣,讀哈金小說也有助於認識中共思維,理解中共統治如何改變中國民眾眾眾眾(全文收錄。
【本書特點】
《好兵》中文版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特別收錄作者新版序、顏擇雅專文導讀。
【作者簡介】
哈金
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捕獲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學位。 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 2014年獲選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四年級院士。曾在美國大學任教。
著有三本詩集:《沉默之間》(Between Silence)、《面對遮蔽》(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論文集《在他鄉寫作》(The Writer as Migrant)。 2011年開始在台灣陸續出版中文詩集包括《錯過的時光》、《另一個空間》、《路上的家》。
另外有四本短篇小說集:《光天化日》、《新郎》、《好兵》,和《落地》。
八本小說:《蓄水池》、《等待》、《戰廢品》、《瘋狂》、《自由生活》、《南京安魂曲》、《矛盾指南》、《折騰到底》。
短篇小說集《好兵》獲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 《新郎》一書獲兩項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The Townsend長篇小說篇《等待》獲得了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中部同時獲得這兩名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入圍了普立茲文學獎。該書已譯成三十多國語言出版。 《戰廢品》則相當於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入圍2005年普立茲獎。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