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牽絆:縛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台灣人的牽絆:縛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本田善彥
聯經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隨台籍口譯官在毛澤東、周恩來、介石等兩岸領導人見證台灣國際地位轉變的歷史性時刻以七十年中、日、台的樞機秘辛看台灣人如何在時代的脊柱中堅持蔣信念、尋找支撐如何於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下,擺盪於台、中、日三地的政治角力中1972年9月29日,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邦交正常化,也正式宣佈在台灣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斷絕邦交」。從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以及美國國策顧問季辛吉秘密訪視中,到隔年美國尼克森總統及日本關係田中角榮訪中,台灣的國際關係面臨東亞的巨變。在海峽兩岸的東方前線見證這一幕的,無亮點偶,是他們的背景相似、生命軌跡與台灣、大陸和日本三地都息相關的兩個台灣人。 林麗韞-戰前生於台中,戰爭期間因父親不滿在台灣所受日本的殖民歧視,帶著家人來到日本神戶生活。二、二八事件讓她與她的家人對國民黨政府徹底失望,懷著熱血、改革祖國的情感,自小受教育的她,毅然在高中畢業後決定“回到祖國”,建設“新中國”。共建國華人,中共人通曉及日本文化的人材,這位年輕、了解日本、又操著一口流利的關西腔的台灣女孩,成為周恩來身邊的西藏口譯官,見證毛澤東、周恩來與田中角榮密會的歷史瞬間,更成為“中日建”密會中,有記錄可循、能接受記錄的唯一參與者。 林金莖-出生於台南,戰後曾短暫前往上海留學,之後成為極少數進入外交部的台灣人。派駐日本期間是唯一一位在見證台灣與日本斷交的台籍外交官,也長年擔任蔣介石及宋美齡的初始化口譯官。林麗韞的回顧演習了中日領導人透過幾場密談外交方向時,林金莖的經歷則顯示了台灣外交官如何在變化多端、危機重重的國際局勢中做出決定,試圖力挽狂瀾的決心及艱難,以及最終無力回天的絕望。 許多戰前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人,正好在可以接觸到台、日、中「三顆心」的環境中成長。這一代的台灣人體承認自己有「三顆心」,在回首自己一路走來的道路時,時而令人驚訝不解的慎重,時而又蘊藏著複雜的他們各自為二二八事件、國共內戰等時代的危機而做出不同的決定,或根留台灣、或旅遊日本、或前往中國大陸。憑藉著「通西藏曉及日本文化」的台灣前鋒分,這些人成為兩岸先鋒推動上舵的人物。 本書作者本田善彥預約訪談收錄多位主要人物,以林麗韞及林金莖為中心,擴及左翼青年李登輝的老「同志」吳克泰、因親人在二二八事件中蒙難而痛恨國民黨,選擇回到大陸參與對台工作的郭頂層,以及知名旅旅日作家陳舜臣等人,牽扯出台灣人在戰前戰後的複雜心態、選擇留在台灣或回到「祖國」的心情、在大陸更重要的是,透視採訪,揭露許多史料檔案未記錄的外交秘辛,包括在毛澤東與田中角榮的密談、周恩來的外交手腕、國民黨元老廖愷及香何寧之廖承志在中共訪眾工作的重要角色、台灣黨元老廖愷及香何寧之廖承志 從這些人的生命故事中,可以看到台灣人在這動盪的年代,如何行走在台灣、大陸、日本之間,每個人都彷彿有「三顆心」一樣,循著自己的信念,維繫這三塊土地之間的聯繫。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