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思想25在台灣談中華文化

思想25在台灣談中華文化

思想編寫委員會

聯經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定價 $18.00
定價 售價 $18.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思想25」的專題是「在台灣談中華文化問題」,從明確的「本土」角度出發,梳理中華文化在台灣的複雜積極含意,充分反映了台灣的自我意識趨於成熟,不再逃避在自我與他者之間進行對話與承認。 「思想25」專輯的產生背景是在鹿港,既瑞土深沉積澱著中華文化的小鎮。本期其他專欄還有王力雄先生的訪談、中國自由主義的國家過敏等,以及對最近此起彼落的公民運動的關注。台灣民主化、政治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積鬱議久的問題逐漸爆發,代政治體制以及朝野政黨卻對抗無方。公民運動能否發揮真實、持久的功能是當代歷史的關鍵事件。 《致讀者》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街頭的「公民」抗議活動此起彼落,顯示繼民主化之後,台灣(其實世界上許多社會也都如此)的政治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一些積鬱已久的問題逐漸爆發,民主化所構築的代議政治體制,以及寄身於政黨隨後,卻見肘朝野的朝野。造成國內的衝擊,但問題的大背景卻禍害了這個島嶼。兩岸情勢的急劇變化,不是台灣三十年來的體制獨窠臼所能應的。此外,世界各地都出現了一個新趨勢:由於意識型衰退,經濟發展結構,以及體質性的赤字難以彌補,結果政治領域的領導─支配(領導-主導)我們該如何理解、評估、面對這一趨勢?公民運動才能發揮真實、持久的功能?大家尚沒有答案,不過這些都是當代歷史的關鍵,不能不深切關注。 本期《思想》的一些文章,已經開始面對這些新的事件、新的情況、新的趨勢。首先,謝世民直指晚近社會運動的一種自我理解,對「公民不服從」這個概念進行精準分析,試圖釐清其政治意義和道德內涵。經過三十年來的集體學習,我們應該已經累積起來有了與理性的經驗,跨越了足夠引人入勝的口號的迷惑,認真思考了運動的倫理。感謝世民這篇文章及時提供了這種倫理的反思。另外,南光遠探討了在世界各地民眾運動中出現的「V怪客」臉譜,對於此類運動的另一種自我理解,也提出了倫理的質疑。 曾昭明、蔡孟翰的兩篇文章,把視野拉到島外的國際大局,分別分析了中國與日本這兩個近鄰大國的自我想像。誠然昭明所言,中國的帝國想像,對於中國(以及台灣、香港、日本等)的批判知識分子,勢必構成嚴峻的挑戰。也如蔡孟翰所以建議,中國如何超越帝國視野,東亞共同體的想法,才是化解日本敵意戰略的正道。就像話回來,台灣關於服貿協議的激烈爭論,背景其實也在於我們準備如何面對中國崛起的龐大現實。要凸顯這個問題,特別需要我們踏實、認真作答。 但台灣要整頓眼中的「中國」想像,首先要思索如何自己身上的中華文化。畢竟,台灣的文化雖然本身有特色,基調仍然是「中國」(或「中華」)的。本期專輯「在台灣談中華文化問題」,從明確的「本土」角度出發,中華文化在台灣的複雜含積極意,充分體現了台灣人的自我意識對成熟的渴望,不再逃避在與自我者之間進行對話與承認。特別值得玩味的是,這張專輯的製作背景竟然在鹿港,這個既本土深沉積澱著中華文化的小鎮。本刊感謝楊儒賓先生規劃、先前這張專輯,也感謝幾位鹿港在當地的文史工作者的積極參與。 在中國大陸內部,批判意識的知識分子同樣面對這個崛起的大國的突發挑戰,挑戰是重新思考「國家」的挑戰之一。本期劉擎與高全喜等人的文章,正面探討這個高度敏感的議題。高全喜致力於憲政主義的思考與歷史研究究長期以來,如何使中國這個「被政黨奪權」的國家轉變成憲政國家,是他的核心關切所在。劉擎則提出一種政治性的愛國主義,希望把中國民間真實的愛國情緒,引導、轉變成一種歸屬與開放的公民文化。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