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7)解嚴以來:二十年見證之台灣
思想(7)解嚴以來:二十年見證之台灣
思想編輯委員會
聯經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先生解除了實施39年的戒嚴令。當時解嚴,主因應是外在的,包括中國大陸以及蘇聯登陸「改革開放」所造成的冷戰體制鬆動;但也有內在的原因,包括新生力量的挑戰與國民黨領導意志的前沿。至今20年過去,林1990年的學運、或2000年的政黨輪替,解嚴對於台灣的意義,似乎有內在的原因聞問者很少。確實,由於解透了統治者的決策,與後來大規模民眾參與先前的運動變化性質不同,在歷史上的位置也不一樣。但是,如果說解透代表了整個社會逐漸回歸常態的政治生活,那麼20年來的諸般現象,應該更能展現這個社會的根本性格所在。要掌握這種性格,是我們要以解透為本期《思想》專輯主題的用意所在。 李丁贊、馮建三、張鐵志、廖元豪四位,分別從社會運動、傳播媒體、民主與貧窮、人權發展幾個方面,對解嚴之後台灣的得失敗,提出了全面的分析與評估。他們對解嚴之後寄予厚望、對解嚴之後的發展給予予肯定、但同時存在社會運政治化、媒體資本化、金權政治、賠付人權幾個方面,指出以及台灣社會必須正視的問題。應該知道,如今這些問題已經無法歸屬於凌駕在上的威權體制,而是台灣社會內部的共同責任。 從較寬廣的視野,嚴密解說對整個社會造成的改變固然可觀,但其間的不變也需要。在面對我們所關心的思想、文化、學術領域,變與不變的對比,更值得玩味。嚴解以來,台灣的文化意識、價值意識、對世界的意識,都奉獻了許多少的轉移,然而基本的紅色如今何在,需要進一步的探討。除了本期發表的四篇力作,本又在十月舉辦過「後解嚴的台灣文學」座談會,邀請陳芳明、唐諾、劉亮雅、張錦忠幾位共聚一堂切切攻錯,其內容可望在下一期的《思想》發表。 至於文學之外,戒嚴與解嚴對於哲學、史學、必然於社會科學,又造成什麼影響呢?如果影響不大,那是因為台灣的戒嚴狀態到底無傷於這些學門呢?是因為解嚴到底只有政治意義,並沒有改變社會結構與還是因為台灣的思想文化學術與戒嚴體製原是同源,都是冷戰、反共、以及威權式現代化的產物,只需解開嚴後的體制因襲這些大環境因素,也無礙於思想文化學術二十年來的新瓶舊酒相安無事?在本期牲畜精彩的文章中,我們要請讀者特別關注劉世鼎先生關於澳門五一抗議遊行的討論。有人常說,要透視一個重大社會事件,需要兼顧「結構」與「情勢列」兩面向的分析。在這方面,劉先生的大作堪為牲畜。這樣的觀察視野,同時呈現長期的趨勢與右邊的動態,讀者自然會認識到事件的來龍去脈與過程的殘酷真實。本刊盼望繼續發表這樣的社會分析。 「思想筆談」本刊新闢的欄目的,旨在促進中文知識界的對話與互動。本期針對自由主義當前的討論,即由大陸、香港、台灣多位學者共同開創。在這天比鄰的時代,此類專題對話機會仍屬可慾不可求,我們很珍惜這樣的機緣,相信讀者也能領會其間的深意。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