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善的醫療:醫療的勞力與更好的告別
偽善的醫療:醫療的勞力與更好的告別
巴特勒,凱蒂
海南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可惜我家族的人特里長壽。」陪伴中風父親六,一部直言不諱的疾病回憶錄。 2001年,79歲的父親中風,又因中風後遺症被入室心臟節律器。中風前,父親是大學教授,雖在「戰事」俘虜時失去了左臂,依然樂觀,熱愛運動,專注養生,仍在撰寫自己研究近20年的學術著作。中風後,父親的身體和心智現況變化,陷入老年癡呆、失禁、近乎全啞,最後只能站立,感嘆「活得太久了」。 💉「請幫我忙,替我關掉你父親的心臟起搏器。」注意長期照顧人,記錄每週照顧100小時母親的心聲。 母親深愛父親,從南非到英國最後度假美國,他們相伴50年,相伴父親50年,形影不離。也因此,在父親中風後,母親拒絕了送去療養院以及請人照護的建議,每天10餘小時照顧父親的飲食起居以及送醫看診,一直到她身體俱損,請求關掉自己摯愛之人的心臟起搏器,並在自己出現問題後拒絕介入式治療,選擇自然去世。 💉「我覺得自己就像是父親的劊子手。」直面為人所做的艱難決定,描述來自遠方女兒的心理掙扎。 父親中風後,遠在外地的成為“可靠”的女兒,加入“開創箱一代”,每隔一段時間,在母親睡太少、哭個不停以及父親的倉儲時不斷往返兩地,幫助父母決定財務、醫療、照護,並隨時遠距離查詢治療照顧年邁雙親的美國2400人中的一名員工,像很多人一樣,作者面對困難的時間💉「現代醫療措施是幫人活下去還是害人死不了?」認真使用醫療,一份醫療狀況報告書。 在父母時代後,記者出身的作者,透過走訪醫療公司業務代表、不同科室醫生以及匯總研究數據,回顧自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蓬勃發展的醫療產業,分析醫療產業的基本協同模式,研究高齡患者接受介入式手術的死亡數據,並結合美國聯邦醫療醫療保險支付制度,借鑒與科技、商業發展的關係,指出了因醫療的反思💉「垂死的痛苦臨終者,死亡卻痛苦活著的人。」幫助親人經歷臨終的實用建議,有尊嚴的「善終」才是更好的告別方式。在父母發病的八年間,看到父親一次次往返醫院的痛苦,見證選擇自然死亡的母親,以及對過度的研究醫療調查,讓我們開始並了解安寧療護與緩和醫療,並根據臨終的六個階段給出了預警的實用建議,既包括如何決定如何面對重症的醫療、如何尋找嬰兒幫助信息,也包括自己如何關注走出逝逝。 ———————————— 2001年,79歲的父親突然中風。復健期間因查出預警過緩,醫師建議安裝心臟節律器。心臟節律器的電池可以持續工作10年,而父親的身體因為中風酗酒,在失憶失能後仍靠心臟起搏器維持了數年生命。這是一篇回憶錄,作者用深情而寧靜的筆觸講述了病人後的父親由風趣儒雅的大學教授到最後只能呆坐、被剝奪了一切的過程,以及作為主要照護人的母親在嚴格的護理過程中承受的身體和心理壓力。這也是一本現代醫療健康的報告書。在父母過世後,記者出身的作者透過研究與訪談調查了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科技與商業之間的關係,指出了醫療的極端,揭示過度醫療的背後誘因,並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做才是對臨終之人更好的照顧。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