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中國的現代化:1850年以來的歷史記錄

中國的現代化:1850年以來的歷史記錄

JF圖書| 季風書園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定價 $25.00
定價 售價 $25.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著名歷史學家李懷印全新力作。地緣戰略、財政建構、政治認同等關鍵指標,展開從地緣國家向主權國家、工業國家依序跨越的宏偉歷史畫卷,立足於二百年視野中理解中國的現代化。 【本書看點】 1.《現代中國著名形成》姊妹篇,歷史學者李懷印全新力作,任鋒、倪玉平、郭忠華、肖濱、劉永華一致推薦;全景式展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複雜互動,破壞中國的現代化之路。 2.以百年視野中理解中國的現代化。自1850年以來,中國現代化跨越了平板電腦?以解決哪些問題作為核心?與西方現代化有重要差異?在本世紀中葉建立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又有哪些比較優勢與主要問題?本書對這些基本問題做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並共同預測本世紀中葉中國成功完成近兩百年的現代化整個過程。 3.研究視野視野宏大。 本書抓住了長方形的縱深把握,又有跨區域的多邊比較,融合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立足點,將中國置於東亞文化圈因而世界史的文明視域中,照見200多年來中國現代化發展和演進的歷史脈絡。 4.獨特理論。本書以西方整理中心論,關注國史敘事的前沿動向,續寫了作者關於現代形成、發展的宏觀弘揚理論,立足地緣戰略、建構、政治定位這三個國家轉型的關鍵標誌,全景式展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複雜互動,重建中國的現代化之路。 5.焦點聚焦,新見迭出。本書不囿於任何一家學說、一種主義,而是以「現代化」這個概念為核心,以中國自身發展路徑為方法,圍繞中國現代化200年的歷史反思和經驗總結,對西方現代化理論、全球化理論等進行了深刻的辨析,闡明了隱伏其中的迷思,從而揭示出中國自身的歷史軌跡與特色所在。 6.強烈而敏銳的現實關懷。 本書現實意義顯著,以極強的問題意識,持續關注1850年以來中國現代化的實踐歷程及理論構建,從晚清時期現代化的艱難啟動到改革前30年的經濟增長,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奇蹟等,既立足歷史,又放眼現實和未來,關注當代中國國家發展和等核心等核心問題,展望現代化是近代中國以來的不懈追求。中國現代化走過了藍牙路線?以解決哪些問題為核心?與西方現代化有重要差異?在本世紀中葉建立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又有哪些比較優勢與主要問題?本書對這些基本問題做了令人信服的解答。 本書為著名歷史學者李懷印全新力作。書中立足於地緣戰略、財政建構、政治認同等國家轉型的關鍵變量,展開從地緣國家向主權國家、工業國家依次過渡的宏偉歷史畫卷,在二百年視野中理解中國的現代化。作者持續關注1850年以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階段與演說。進圖,從晚清時期現代化的艱難啟動到改革前30年的經濟增長,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奇蹟等,並展望2050年中國的現代化前景,既立足歷史與現實,又著眼於將立足於中國全球背景中進行實證,展示了中國現代化展開的獨特方式,或許思考現在可以提供參考。 ☆ 位家推薦 李懷印先生的著作在二百年視野中理解中國的現代化,重識歷史走勢,重點眺望路線圖,論述宏富而洞見層出。我們行進其間的時代故事,既演習為給定命題下風雲激蕩的艱難答卷,也蘊涵了「元氣」所依託的文明之壯闊生。重塑了西方中心論的形象獲,國史敘述的前沿動向寄寓書間,與近年來更興起的歷史政治學若合符節,更挑戰了現代化理論叢的極限。追昔撫今,二百年來誰著史,來疑滄海盡成空。雄關道真如鐵,漫人同心從頭越。 ——任鋒,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本書是《現代中國的形成:1600—1949》的姊妹篇,完整建構了作者關於現代中國形成、發展的宏偉弘揚理論體系。作者在書中深刻揭示,近200年來的中國經驗強烈論證,在西方式現代化之外,著著一條即有釉色又兼具普遍特徵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 ——倪玉平,清華大學歷史系 現代化是中國近代以來的不懈追求。中國現代化走過了藍牙路線?以解決哪些問題作為核心?與西方現代化有重要差異?在本世紀中建立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又有哪些比較優勢與主要問題?本書對這些基本問題做了令人信服的解答。圍繞著「中國的現代化」這個主題,立足財物本書既立足中國歷史,又放現實眼和未來;既注重中西比較,又注重將中國置於全球背景中進行考察,從貴妃的時空視角演繹了中國現代化展開的獨特方式。 ——郭忠華,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系 中國式現代化是什麼?答案蘊含在古老的東方大國自1850年以來探索現代化近200年的歷史進程挖掘。解讀這一驚心動魄的故事,曲折複雜的歷史走勢,闡釋其政治經濟的邏輯邏輯,展望其未來的發展前景,《中國的現代化:1850年以來的歷史走勢》為我們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歷史把握與理論分析相互支撐的學理。 ——肖濱,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本書以史家的冷峻之眼,系統梳理了1850年以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和進路,深入闡釋了中國「元實力」在這一進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指出經濟建設、科技研發與制度糾錯是突破內部國家陷阱的關鍵。書中長謀了縱深把握和跨區域的橫向比較,也沒有對當代局勢的清醒認知,與思考當前變局提供了較詳細的演算。 ——劉永華,北京大學歷史系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