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之災:暴力、金錢荒、泡沫與英國金融革命
信用之災:暴力、金錢荒、泡沫與英國金融革命
譯,美卡爾文納林德著周宇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史無前例的錢荒為英國帶來了龐大的農業銀行和現代信用體系,也帶來了臭名昭著的「南海泡沫事件」。 「聰明的土著人解釋了一下什麼是金融讓我們的錢增值,是投入南方的大海;還是這些雜技演員欺騙了我們的眼睛?」———————— 【內容簡介】英國在1620—1720年金融革命期間發展起來的現代信用體系,為英國在18世紀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統治地位奠定了基礎,並由此誕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然而,這種新的信用體系伴也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它不僅不容易發生意外事故,而且依賴信任、公眾輿論,最終不得不採取暴力來維護。本書作者重建了孕育金融革命的思想背景,回顧了關於信用的理論闡述是如何轉型的,物質光榮革命、科學革命、英格蘭銀行的成立等問題做出了回應,引導我們了解同時代的英國人如何看待信用的不穩定性,以及暴力——戰爭、奴役和糧食——在維護信用方面的作用。 ———————— 【編輯推薦】 💴深入開展的金融思想史,梳理現代信用體系的前世今生最重要的寫作目的就是揭示英格蘭金融革命的思想基礎,每一章都集中於一個因需要解決特定的貨幣或金融危機而引發的辯論,進而描述每次危機的經濟和政治局勢,並提供了關於如何解除危機及其後果的說明。作者卡爾‧文納林德將17世紀思想家以及一般民眾對宇宙、物質、商業、政治、戰爭和殖民主義的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論述中,全面實踐了現代金融思想的演變歷程。多元媒體盛讚書以優雅而引人入勝的方式清晰闡述了金融革命的思想淵源。 💴宣傳海報、小說內容、煉金記錄、民謠歌曲……親身感受投機熱潮的瘋狂以及泡沫破裂後的絕望作者對金融思想的闡述不是抽象而高度概念化的,他用豐富的文獻資料再現了英國17世紀金融革命過程中萬物競發與暗流湧動並存的動力,讀者置身於熱鬧的小酒會上談論的小酒館活動沒有涉足經濟學、金融學知識背景的讀者,也可以像閱讀商業小說一樣沉浸在書中的精彩敘事中。寫給所有國家缺錢關心社會現實與人類命運的讀者「危機出現——信用收縮——經濟復甦——信用擴展——危機再次出現」的循環從未被打破。時至今日,金融工具變得更加複雜,對於風險管理信用的機率模型更加先進,降低的新型保險合約也已經很喜歡,國家作為「最後貸款人」積極發揮作用,但信用體系的不穩定性讓人擔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慘狀似乎即將發生。是歷史的一面鏡子,照出的不只是過去,更是未來的悲劇。疫情時代後,我們該如何應對下一場金融危機?本書不只是像象牙塔里的學術著作,更值得認真反思的現實教材——只要貪污的人性沒有改變,從慘痛的金融史中吸取教訓就永遠不遲。 ——————————— 【專家推薦】《文納林德這篇關於英國17》 世紀金融革命的新思想史著作,因最近發生的一些歷史事件而受到關注。書中描述了信用作為一個概念的崛起過程,它在17世紀的英國推動了前沿的金融創新,同時,作者也批評了這一新方向的一些假設,揭示本書標題來自「信用體系帶來的意外之災」。文納林德將信用史與煉金術、奴隸制等各種現象連結在一起,而以往的歷史學家很少這樣做。文納林德的著作也有方法論和編年史具有創新性。他透過思想史來闡述一個通常由社會和經濟歷史學家探討的主題……並利用金融歷史學家的著作來闡述信用這一理念,也利用信用的思想史來重新思考金融革命這一概念本身。透過這種方式,他論證了信用的形成及由此引發了金融革命,從而揭示了更加複雜的歷史……這本書試圖提供對幾個關鍵的、經常被忽視的概念聯繫,這些有助於我們開始理解金融革命的思想來源。 ——《跨學科歷史雜誌》(Journal of Interlingual History) . 「信用讓世界運轉起來,但正如最近發生的事件所表明的那樣,信用也讓世界崩潰。透過介紹信用在現代早期英國的危險夥伴,其中包括煉金術、奴隸制和糧食,卡爾·文納林德這部資料豐富的研究作品參與修訂了金融革命的文化,並為我們當前的災難提供了有益的帝國視角。」——大衛·阿米蒂奇作者(大衛·阿提奇作者的起源作者)。 「本書以優雅、引人入勝和誘導力的方式,闡述了信用在17世紀和18世紀是如何成為大眾討論的話題和經濟創新的焦點的。」——丹尼爾·凱裡(Daniel Carey),愛爾蘭國立加州大學。 「卡爾文納林德寫了一本及時而重要的著作,解釋了為什麼英國的一場金融革命,不僅成為主要的帝國強國,而且成為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文納林德指出,國家行為是克服英國限制金融的關鍵,但國家行為反過來又依賴於科學認識的創新。 ——史蒂夫‧平卡斯(Steve Pincus),耶魯大學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