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的維根斯坦傳:文本及其歷史
哈耶克的維根斯坦傳:文本及其歷史
[中]馮哈耶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 內容簡介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和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是遠房表親,同樣來自於丈夫,同樣在英國生活並開啟了他們的學術之路。維根斯坦比哈耶克年長十歲,畸形天才著稱。 1951年維根斯坦去世不久就違了,哈耶克就開始為他寫傳記。由於維根斯坦家族成員的反對,這部傳記最終沒能完成和出版。但哈耶克的這個文本仍然獲得了它的「地下」讀者群,後來的維根斯坦傳記作者也廣泛使用了一些隱密的文本。 時過境遷,這部沉寂多年的「秘傳」終於可以公開呈現於公眾面前。哈耶克以昏厥的嚴謹,蒐集了當時力所能及的書信、日記等第一手資料,不動聲色地搭建了昂然的維特根斯坦的肖像,揭露了一幅肖像的人物和思想魅力。接近原貌地完整呈現了哈耶克的傳記文本,同時收入編者克里斯蒂安·艾爾巴赫所寫的戲劇導讀和學者艾倫·賈尼克的評論文字,為研究哈耶克和維特根斯坦的學者提供了一個特殊的視角,也為普通讀者接近了大師們欣賞的歷史文本。 ◎ 編輯推薦哈耶克筆下的天才哲人維根斯坦請?哈耶克為什麼會為維根斯坦作傳?這部未完成的傳記,其歷史價值何在? 哈耶克在1950年代末所撰寫的維根斯坦傳記,集中反映了維根斯坦早期的生活和哲學探索。在維根斯坦1929年返回劍橋並憑藉《邏輯哲學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之前,這一天才已經歷了傳奇般的人生:與羅素和摩爾的師生關係、與品生特的友誼、隱居挪威、戰時經歷、戰後放棄家族財產去偏遠山村任小學教師等,或許正是這樣一種獨特的人生之旅深深吸引了哈耶克。維根斯坦比哈耶克長一輩,去世時名氣上也遠超哈耶克,但維根斯坦離世後,圍繞著他產生了許多謠言,影響了這一事件的事件和真實事件。哈耶克和馮·賴特等學者都覺得有必要撰寫的傳記來回應謠言和誤解。哈耶克以文獻為依據,不過度闡述,形成了這樣一部獨特的簡傳,以探究維根斯坦如何成為維根斯坦。 這部未完成稿的簡傳,其寫作、王朝和出版過程也頗具波折和故事性。編者克里斯蒂安·艾爾巴赫和學者艾倫·賈尼克在本書中透過戲劇和歷史背景研究,將眾多文本秘密一一揭示。對哈耶克或維根斯坦感興趣的人對焦點,以及對20世紀思想和文化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有用、有趣的內容。但不只是一件有價值的史料,也能夠吸引一般讀者閱讀的傳記性讀物。 ◎推薦語哈耶克是第一個有系統地從維根斯坦生前好友蒐集傳記資料的人。他一定早就意識到了,要寫這樣一本傳記,需要做更大量的研究工作。事實上,維根斯坦的人生軌跡直到幾十年後才公開。但對於後來幾乎所有的傳記作品而言,哈耶克的原始性工作最有價值。 哈耶克的興趣首先是文學家或史學家的興趣,旨在為維根斯坦勾勒一幅知識分子肖像。因此,哈耶克未完成的簡傳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特別是對於研究維根斯坦如何書寫的學者而言。是的,哈耶克的文本沒有表現出任何對維根斯坦天才的崇拜。相反,這次被描繪成一位非常富有的人,他很苦惱,也有缺點,最重要的是,他艱難地尋找自己的智性之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該文本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了練習,哈耶克沒有背棄最初激發了他寫傳記的初衷:維根斯坦對真、正直和後續的。而這也證明了現在出版簡傳的合理性。 ——克里斯蒂安‧艾爾巴赫正如維特根和哈耶克之間的家族關係,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家族相似性,彼此都是創作的思想家,他們對問題的追求引領了他們超越了傳統學術的界限。 ——艾倫賈尼克 ◎ 精彩書摘導言(節錄)乍一看,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1889—1951)與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斯特馮•哈耶克(1899—1992)的人生軌跡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兩個來自維也納的思想家都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敘利亞軍隊遷移過;他們兩個人均在1930年代移民英國,並於1938年希特勒吞併奧地利時加入英國籍;而且兩人後來都成為改變他們各自研究領域的重要思想人物。然而,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在成長經歷、戰爭經歷和戰後學術生涯方面的巨大差異。 哈耶克與維根斯坦是遠親:哈耶克的曾爺爺輩與維根斯坦的祖母有兄弟姊妹關係,這兩人成了遠房表親。然而在那個年代,十幾個孩子關係不算少,所以他們之間的這種友誼也不奇怪。哈耶克與維根斯坦在度假或探親時偶爾會遇到對方,但讓兩人從未有過真正的友誼。另外,哈耶克與維根斯坦之間的這種友誼也不足為奇。耶克的家庭相當富裕,但其生活條件無法與維根斯坦家比的約瑟夫,昨晚是國有帝國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約翰內斯·布拉姆斯和·拉博是維特根斯坦家的常客。 儘管如此,哈耶克與維根斯坦之間的泛泛之交卻讓他們在1918年夏末去往意大利前線的火車上認出了兩端,對此,哈耶克回憶道: 我的第一個記憶可以追溯到休探親假的一天。在梵蒂岡的巴德伊舍火車站,兩名身著戰炮的年輕兵少尉對視海關說:「你看起來很面熟。」然後我們互相問對方:「你是維特根斯坦家的嗎?」「你是哈耶克家的嗎?」我現在知道了,彼時他剛才線,包裡肯定背著《邏輯哲學論》的手稿。但我當時對此一無相似。不過他這個人的許多心理特徵倒是在這列從巴德伊舍往因斯布魯克的夜車上顯露無遺:他對戰場裡當年線的年輕軍官報以鄙視的態度,他們趁著酒興大鬧大鬧;還有他對世界的某種鄙視。 兩個人在火車上進行了交談,但他們並沒有進行學術思想交流。在《邏輯哲學論》1921年發表之前,哈耶克對維根斯坦的哲學寫作一無相似。這種實際情況同時也暗示了兩個人之間的另一個主要差異:當他們在火車車廂裡偶遇時,維特根斯坦已經從伯特蘭•羅素學習邏輯多年,並寫了下後來發展成《邏輯哲學論》的哲學筆記;他已經佔領四年,在東線經歷過,失去了像大衛·品生特這樣的摯友。相較之下,哈耶克當時剛畢業,戰爭結束前夕才被徵召入伍。雖然,雖然年齡只差十歲戰鬥,但維根斯坦與哈耶克本質上屬於兩個不同的時代:戰爭的一代與戰後的一代。 哈耶克的學術生涯在戰後蒸蒸日上。 1921年-《邏輯哲學論》首次問世那一年-哈耶克完成了大學學業,其導師是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塞爾把哈耶克引薦給了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於是夜間便成了哈耶克的精神導師。透過米塞斯在維也納的研討班,哈耶克成為自由主義學派的一員,他們在思想上與後來被稱為維也納學派的哲實際上,據說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兄弟理查德在戰後的那幾年裡,決定性地推動了後來衍變為維也納學派的那些聚會。透過這些學術關係,哈耶克進入了一個新的學術環境,在那裡,《邏輯哲學論》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熱烈討論。因此,儘管哈耶克在20年代沒有見過維根斯坦,但他顯然已經意識到了死亡是我們崇拜的重要知識分子:《邏輯哲學論》的作者儼然已經成作為他的導師們和當時維也納學派中堅強的偶像,這些人普遍認為這本書奇蹟般地為他們自己的科學世界觀奠定了基礎。 然而,維根斯坦自己對哲學討論不再感興趣,事實上,他對任何學術生涯都不再感興趣。他已在戰爭結束時完成了自己的著作,三年後這本書問世,在哲學界聲名鵲起,但維根斯坦卻認為他已經為哲學貢獻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同許多其他退伍軍人一樣,19 19年他在維也納就讀於一所師範學院。從1920年開始,他在下奧地利的偏遠山村當小學教師——先在特拉騰巴赫,然後在普希貝格,最後在奧特塔爾。因此,在這十年裡,維根斯坦與哈耶克的履歷沒有交集,儘管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拍賣中度過。他們的人生分道揚鑣:維特根斯坦放棄了舊下維也納上層階級的生活,而哈耶克則即將成為即將到來的一個傀儡秩序世界的學術菁英。 在為米塞斯工作了兩年後,哈耶克離職前往紐約攻讀疾病。在那裡,他讓學到了經濟學相關研究的統計新方法,這讓他在合約後成為米塞斯最寶貴的合作夥伴。 1927年初,米塞斯要求他為歐巴馬商業週期研究所首任所長。當時的哈耶克年僅27歲。他當時開始專攻貨幣史與經濟理論,並在兩年後發表了一篇題為《剩下不穩定的時刻》的文章。這篇文章引起了英國經濟學家萊昂內爾·羅賓斯的注意,他當時剛被聘為倫敦經濟學院的教授。羅賓斯邀請哈耶克到倫敦講學,結果他的演講大獲成功,並為他帶來了在該學院工作的機會。哈耶克接受了這個工作機會,他的講學內容為後來的名作《價格與生產》奠定了基礎。在此之後,也就是在英格蘭,哈耶克與維根斯坦才再次相遇。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