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
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
張藝曦(編)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一部研究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承載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與學術活動。以結社為題,橫跨中國、日本、越南等地,看文人社集如何捕捉士人流風,影響東亞世界的漢文化圈。
1. 著名學者王泛森作序,李孝悌、呂妙芬、巫仁恕、左東嶺一致推薦
2.突破以往相關研究成果,將改變學者對社集活動,尤其是16—18世紀東亞分子知識社集活動的理解。過去關於文人社集的研究,在晚明的江南多偏重。本書全面處理了明清時期各地區詩社、文社及以科舉主導但擴及經義的藝文社,重點探討了從區域中國擴及日本與越南,改寫了過去對16—18世紀東亞學術思想史的理解;
3.跨學科式寫作,從多元議題進行探討。結合文、史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研究明清士人各類社會集活動關係,從政治、社會、宗族、空間、思想、思想、醫學、宗教等多元性文學為主題進行探討,呈現明清士人日常生活與學術活動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網絡間複雜性的;
4.精細化,多角度,不拘泥於單一性質的社會集。本書將社會集合作為一個總稱,從城市空間、地方家族、身份階層、書畫醫學與科舉等人群進行研究,就「社會集」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多面實踐了明清文人豐富的社群生活;
5.史料詳實,書中嘗試運用大量地方誌、家譜等資料,目前地方社集的發展史,同時附上作者自製的圖表,為讀者提供了便利;
6.呈現一種有效的學術運作方式。歷史的實際本是渾然一體的,由於近代學科細化的格局劃分,學者們普遍固守於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細作,卻頗有隻見不見森林的弊端。本書以「結社」為主題,邀請約各領域的研究專家施展各自的學術優勢,著眼於聚焦研討,為相關的學術式領域帶來啟示,並為今後的學術運作方式提供有益的學術運作方式。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研究明清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書中結合文、史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研究明清士人各類社會集活動,圍繞社會集與城市空間、地方家族認同、/階層等,從社會、宗族、空間、文學、思想、醫學等多元取向進行,呈現清士人日常生活與學術活動動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網絡間複雜的關係。同時,也研究了十八世紀日本與越南的文人社集情況,有助於從東亞的視角深化明清思想史、文化史與社會史研究。此外,書中所呈現的各種跨界交接與多元問學的現象,也為往後的學術協調方式提供了寶貴的借鏡。
【名家推薦】
關於文人社集的研究,多偏重在晚明的江南。本書突破了過去所有相關研究的成果,全面處理了過去清朝各地區詩社、文社,以及以科舉起主導但擴及經義塑造的製藝文社。除了學術、思想、文學之外,這些文章從社會史和文化史的角度進一步深入,探尋梳理了社會集與地方家族、社會集與身份/階層,以及社會集與書畫、醫學等方伎的課題;梳理過去從中國擴散及日本與越南的區域探討。這些視野新穎、成果豐碩的研究,改寫了我們對16—18世紀東亞學術思想史的理解,是研究明清思想的全讀之作。
——李孝悌(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學術委員)
本書結合文、史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研究明清士人社群活動,從政治、社會、宗族、空間、文學、思想、醫學、宗教等多元面向進行奉獻,呈現明清士人日常生活與學術活動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網路間複雜的關係。本書的內容不僅豐富了我們對明清士社群的認識,書中提出了各種跨界交接與多元問學的現象,也挑戰了我們現代學術分科與專業的前沿。
——呂妙芬(「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本書系學界最新、最全面的關於文人社集的研究,指出明中葉以後,社集幾乎成為知識分子的全民運動,不僅與地方家族結合,更涵蓋不同的城市網絡,反映當時的士氣轉變,牽動地方與中央的政治立場;流風所及不僅是其他職業如醫者,更影響到東亞的漢圈文化,如日本與越南風氣。
——巫仁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以「結社」為主題,邀請約各領域的研究施展各自的學術優勢聚焦專家式的研討,是一種有效的學術運作方式。由於近代學科細化的格局劃分,學者們往往固守於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細作,卻頗有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但歷史的實際本是渾然一體的,世事變遷,人際交往,各異勢力聚合而成的成果。初期是作為獨立性巔峰的詩歌創作,留下複雜的歷史整體也很難言說清楚。 「結社」本身就是明代人文活力的展現,而明清之際又是人文精神變化的困境點。在此,本書的學術成果,將為相關領域的學術帶來啟示,並為未來的學術運作方式提供寶貴的成果。
——左東嶺(首都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學者特聘教授)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