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請(3):“我們都在給大問題做註腳”
十三邀請(3):“我們都在給大問題做註腳”
許知遠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編輯推薦 ★ 10餘位深刻影響時代作家、知識分子集體亮相,級訪談節目《十三邀請》年度鉅獻-知識分子專輯;許知遠策劃/主創,陳沖作序推薦:《十三邀請》總播放量超13億,數度引發破圈式全民討論,是目前影響力極大、口碑極好的現象節目。圖書版《十三邀請》為4季內內容首支全番結集,並打破第4季區隔,重新劃分主題。本專輯人物許倬雲、白先勇、陳嘉映、王小波、金宇澄、唐諾、陳志武、西川、許宏、項飚、赫拉利等10餘位作家、學者,堪稱一場時代的知識盛宴。 ★當知識分子遇上許知遠,包括從美感的共鳴到知識群體的重建,將時代觀察架構為更遼闊與深沉的表達喚醒者皆是我們時代中,他們有各自獨特的人類體驗和見識,所以有料;從訪談窺人,他們或謙和,或灑脫,或深情,風格審美異趣,所以;他們為同一種逝去而嘆息,為同一種精神而欣喜,所以有同一種命運溫度:同樣不關心的人類體驗和見識,所以有料。 “智識上的同路人”,許知遠對話10餘位我們時代裡的標誌性的知識分子,涵蓋文學、歷史、哲學、考古學、經濟學、人文學等領域,探討人文與求真,追問意義與價值;也透過不斷對話安頓自我,觀察世界,尋找精神生活的力量。 ★《十三邀請》在割裂的時代對話精神,大大擴展了知識分子的可能性: 對話到底意味著什麼?在《十三邀》中,許知遠透過對話的形式,將個人思想、時代精神與大眾人物巧妙地聚合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構築了我們時代迄今所知盛大的一場對話的歡宴:從每一個人物聚焦,切入歷史與東方的焦點,從每一個重要的個人出發,對話一個更寬闊的世界。與影片截然不同的閱讀美學:對話歷時4年,文藝復興歷時1年,內容體量遠超節目呈現;跟剪輯後的視頻對比,圖書版《十三》邀請更為細緻、全面地呈現訪談內容,記錄了下多個未能被視頻呈現的精彩瞬間;嘉賓個人年表+訪談影片二維碼+新增大量註解+現場照片,構築了更為縱深的閱讀場景;許知遠攜帶與最後對話者人物的關係,撰寫點睛式側寫,視為進入訪談之前的導覽透過書籍這一更人性的介入,將不再只是對話的旁觀者,而是深度的參與者。 ★彩蛋! 王小波特別篇,李銀河等人深情憶小波;譚嗣同特別篇,歷史學家與新青年對譚嗣同從各個角度的動人解讀!許倬雲夫人孫曼麗談婚姻生活中的趣事,六千字長文首發,帶你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許倬雲。 ◎【名人/媒體推薦】你們做(《十三邀請》)節目,經過網路發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學校教育的。我更多人做。傳播知識,刺激思想,引導風氣。 ——許倬雲(歷史學家)作為觀眾,十三邀請讓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靈;作為受訪者,十三邀請讓我直接進入公共討論,開啟了新的思考空間。 ——項飆(人類學家)十三邀請影響很大,批評也很明顯,正常。我喜歡許知遠遠不能明顯地暴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點,這想來也是誠實對話的應有之義。 ——陳嘉映(如此)。 ◎【內容簡介】 在生活中如何解救當代自我?史學許倬雲談論著人民之自由;如何尋找我們生命中消失的「附近」?人類學家指出飚提出了新的認知與建議;在這個時代做一個什麼樣的感覺? 許知遠與10餘位重量級作家、學者深入對話,集結成一部珍貴的當代人文訪談錄。從許倬雲到白先勇,從金宇澄到赫拉利,涵蓋國家與時代,涵蓋文學、歷史、哲學、考古學、經濟學、人類學等領域等多個領域,探索從個體到社會的動物動物園,成就了一部有料、有趣、有的訪談記錄。他們所說的智慧、憤怒、偏激之言,都來自同一個脈動:對瘟疫的人類命運的預期。在流量至上、科技籠罩,人文主義節敗退的今天,這樣一種不合時宜的精神,久違了。 ——「你說什麼時候這種價值混亂才會過去? ——「要在裡頭能夠讓自己喘得過氣來,自己能仰著頭說我不怕這個,不怕那,要人心之自由,胸襟打開。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