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1
惡的科學:論共感與殘酷行為的起源
惡的科學:論共感與殘酷行為的起源
(中)西蒙·巴倫-科恩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定價
$10.00
定價
售價
$10.00
單價
/
每
結帳時計算運費。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會持刀闖進幼兒園砍殺兒童?為什麼會為偷一枚戒指切下別人的手指?蘇聯科學家會在俘虜為什麼為什麼要做活體實驗?有人會注意到其他同類的人性行為嗎?在哲學、宗教的思想裡,有人的殘酷通常被解釋為違法者的“惡”,但卻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惡」的概念只是虛晃一槍、將問題暫時擱置,其實並沒有給出答案。本書是一位哲學家、神經科學家對「惡」進行的系統思考,他借助科學家精湛的調查、實驗和分析,以「共情腐蝕」取代了「惡」:有人作惡時,他的共情發生了腐蝕,共情水平較常人要低很多。但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的同理心程度不會導致極端惡行發生,雖然人們通常不會顧及他人的內心感受。這個替換簡單,卻能幫助我們消除價值觀偏見,提出預防惡行的想法。它同時提出了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共情腐蝕」是如何發生的?社會環境對人們的同理心程度造成多大的影響? 為什麼同樣遭遇「共情腐蝕」的自閉症患者一般不會作惡?本書或許會改變你思考「惡」的方式,甚至改變你對待「惡」的態度。 ----------------------- ※及名人媒體※大腦狀態與共感能力之間存在什麼?這本書提供了令人著迷的解答。 ——特里‧伊格爾頓本書提出了一個簡潔而可信的假說,我們能夠以全新的方式思考惡。 ——《紐約》未來我們或許能夠理解境況的陰暗面,而巴倫-科恩為此搭建了一個科學的基礎,讓這項探索更加清晰的人類了。 ——麥可‧加札尼加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