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螢幕時代,螢幕孩子的自製力

螢幕時代,螢幕孩子的自製力

(加)希米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定價 $17.00
定價 售價 $17.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一些警示訊號,你9歲的兒子玩電子遊戲越多,就越容易分心和煩躁。你十幾歲的女兒不斷在社群媒體上將自己的生活與他人進行比較,然後感到沮喪。我們是否應該限制孩子的螢幕時間?這本書的作者希米·康是一位加拿大兒童精神科醫生,她運用最前沿的神經科學知識,解釋了暗示的電子產品和網路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大腦和行為習慣。在此基礎上,她為父母提供了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無論是對抗科技成癮、焦慮、網路霸凌,或是孤獨感。本書也給了一個完整的6週6步驟計劃,幫助孩子們認識到整個家庭養成健康的科技產品使用,孩子們在面對科技產品時可以做出明智的選擇,最大限度地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不偏激,不矯枉過正,辯證地看待資訊時代的弊端是我們要傳遞給孩子的態度。按照本書中列出的解決方案去實踐,你的孩子將以學會積極的方式去使用電子產品,這將有助於他們學會認知未來多變的生活。編輯推薦: ★充分把握孩子性格形成期,培養健康的屏幕使用習慣 不良的屏幕使用習慣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超乎想像:精神緊張、性情乖戾、不可自拔、焦慮不安、抑鬱抑鬱……不僅如此,最新醫學研究報道,屏幕時間過長會降低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讀寫能力! (美國醫學會《兒科》,2019.11.4)請抓住還可以對孩子產生影響的關鍵時期,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保護最重要的資源:下一代的大腦! ★哈佛媽媽揭開電子螢幕上癮的秘密,對症下藥輕而易舉各種軟體是如何吸引孩子們注意力的,是如何像膠水一樣將孩子們死粘在屏幕上的?作者希米·康是哈佛大學專門研究兒童青少年成癮問題的專家,她用最簡潔的語言解釋了螢幕應用如何準確影響孩子的大腦,如何洞察孩子的各種反應,以及如何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應對技能?全面幫助父母保護孩子托架上癮之苦,從源頭擱置與電子產品不健康的關係。 ★以大原則,還有小方法,為父母解決重大養育問題 如何孩子是否可以接觸電子螢幕了?三個判斷標準讓瞬間答案!已經開始使用電子產品的孩子如何引導?針對終極問題都有完整的解決方案!即學即用的實用決定工具,外加完整的6週6步驟好培養習慣計劃,托盤托盤,行走孩子的自製力。當代家長的必修課,孩子學會把螢幕當作工具而不是讓玩具!媒體推薦:如果你是一位家長,想知道如何指導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這本書會為你提供全面、深入的科學依據,書中揭示了電子產品如何改變和鍛鍊我們的大腦。利用這些知識,作者給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幫助你以健康的作者引導孩子使用電子設備,從而改善孩子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促進他們幸福成長。 ——丹尼爾·J.西格爾,醫學博士,《紐約時報》週書《全腦教養法》 最新研究表明,螢幕使用時間與大腦的變化相關,兒童和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到影響。目前,青少年和年輕人的自殺、缺乏內在動機和社交隔離的情況接近疾病水平,實在令人震驚。幸運的是,《螢幕時代,大部分孩子的自製力》一書為我們提供了希望和直接、實用的指導,幫助我們保護最重要的資源:核心的大腦。 ——丹尼爾·列維廷博士《紐約時報》暢銷書《成功地老去》作者隨著我們越來越多地了解新技術對孩子的健康和幸福產生的巨大影響,父母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視教導孩子如何明智地使用這些工具。康博士為實現這一緊迫目標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卡爾紐波特《紐約時報》通書《數位極簡主義》作者在不盲目崇拜或妖魔化科技的情況下,康博士為家長和老師提供了一份科學指南,讓我們知道如何使科技在孩子的生活中提出一個主張而積極的立場,書中充滿了實用的建議和內在的智慧。 ——加博‧馬泰,醫學博士通書《在飢餓幽靈的領域:與癮成親密接觸》作者 這正是當下父母們最需要的書,他們正試圖在孩子接觸科技產品的問題上做出理智的決定。康博士利用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來推動我們認識科技對成長中的大腦的影響,幫助我們充分利用科技帶來的好處,社交避免媒體、網路和遊戲帶來的危險。 ——史都華‧尚克博士《自我調節:如何幫助你和孩子打破壓力循環,成功地融入生活》作者金句: 1.變革之風吹起時,有人砌圍牆,有人造風車。 2.我們的生活不過是一大堆習慣。昨天你的孩子解鎖手機150次,這不是由150個理性決策所產生的結果。它們都源自於習慣──這是一個大家都不了解的約。 3.每個螢幕的那頭都有一個工作團隊,他們的工作就是瓦解人們的意志力和責任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別說是12歲的孩子,就是大人也很難維持一種健康平衡的狀態。況且孩子們更容易對電子螢幕和電子遊戲上癮。因為他們的大腦額葉還沒有發育完全;不具備出現問題時,及時收手,反自我行為,採取不同行為的能力。 4.那些一心多用的人啟動大腦中與手邊任務相關的部分。久而久之,他們就稀疏注意力容易分散,因為記憶力下降。雖然人們覺得當需要他們全力以赴、認真做事的時候,他們可以心無旁騖、全神貫注,但實際上做不到,已經失去了一門心思做一件事的能力。 5.教孩子把科技產品當工具而不是玩具。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