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重量:失智、老化與死亡
記憶的重量:失智、老化與死亡
著, [中] 尼奇·傑勒德
北京日報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一首獻給身患失智症父親的輓歌 一段失智症患者不斷失去的歷程 正在進行走向衰老和死亡的深度告別 《星期日泰晤士報》《新政治家》《金融時報》年度圖書癡呆症意味著什麼? 作為這個時代的疫病,它就在我們身邊,或許也同樣是我們自己的未來。這是身患失智症的人與照顧者的故事。作者從身患失智症的父親講起,延伸到許多人的故事,既包括一個癡呆症不同階段的人、作為參與者或照顧者的參與者,也包括科學家、心理治療師和醫生,以細緻的對話、深入的調查講述患癡呆症是如何逐漸帶走一切的,並探討不同形式的專業幹預。這也是我們的故事。失智症造成的記憶、語言喪失以及帶來的羞恥感也可能發生在我們嚮往失智症的方向。深入研究失智症的內在,作者帶我們走進隱密之地,思考「家」的意義、人之為人的意義,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對老年人與死亡。 ★「沒有記憶的人生根本不是人生。」-寫給身患失智症的輓歌。 作為一種編輯我們生活的方式,記憶將不同的自我連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當失智症潛入生活時,它會不斷攻擊人類最珍貴的東西──奪走記憶和能力,帶走愛,使人進入自我遺忘的世界。父親與失智症相十幾年,最後因治療妊娠伴受困醫院五週後完全失去神智。 身為父親的記憶看守人,本書既是作者寫給身患失智症父親的一曲輓歌,也將父親永遠留在身邊的一人生則續寫。 ★ 「倒數計時開始。」—研究不同失智症不同階段失去的旅程。今天,大約在每六個80歲以上的失智症老人中,都會遇到一個會得智症,年齡增大,患肥胖症的發生率。除了身患失智症的父親,作者還採訪了不同年齡、身份的癡呆症患者,講述了從一個早期階段的抑鬱症不決但還能表達自我感受,到變成“無憂無慮”“把自己的孩子當兄弟姐妹”、失去同理心、不能自理、不再作出回應、被“非人化”、成了“活死人”,一個破碎和遺忘的過程,以及終善者死亡的過程。 ★「痛苦、悲傷和絕望。這個遊戲的名字崩潰叫。」——被「隱身」的照顧者的故事。在英國,約有70人在照顧失智症患者;其中, 60%至70%的照顧者是女性。身為照顧者,他們逐漸受到戒律、後續護工,除了要做到細心的身體監護,還要成為計時員、記事簿保管員,不時面對大吼大叫或一臉冷漠,能做的就是在無法堅持時繼續堅持。本書透過訪問不同的照顧者怎樣,示範了他們努力保持自我的方式。 ★「認可優先」。 ——做才是最人道的干預形式。 本書從醫生、護士的探討癡呆症患者需要的醫學支持,從在進行的藝術項目分析日本癡呆症患者的幫助,並延伸探討了荷蘭、丹麥等國家出現的癡呆症村、美國發起的“癡呆症社區倡議”協作運動、促成用於監測和照顧癡呆症患者的設備……從情感與醫學角度講述如何做人道才是對人的形式。 「走著走著就走了。」——每個人都面臨著軍人和死亡的課題。作為一種“世紀病”,失智症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家庭中,也可能存在著我們自己的未來,這是對我們每個人的挑戰。另外,從一個破碎且自我遺忘狀態的失智症患者身上,我們也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和未來老年的自己──記憶深刻、被無視、羞恥感。探討失智症意味著什麼,也正在探討我們可以為身邊的人、為未來走向老年和死亡的我們做些什麼。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