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譯叢:創造歐洲人:現代性的誕生與歐洲文化的塑造
理想國譯叢:創造歐洲人:現代性的誕生與歐洲文化的塑造
作者: 著, [中] 奧蘭多·費吉斯
發布者: 北京日報出版社
發佈日期:
存貨單位 (SKU):文化史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1846年6月13日巴黎一布魯塞爾鐵路開通,1500名旅客接受鐵路公司經營者羅斯柴爾德男爵的邀請,搭乘首航列車。受邀請的旅客包括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子內穆爾公爵和蒙龐西耶公爵、法國和比利時的官員、大仲馬、雨果、戈蒂耶、安格爾等名人。 旅途中,柏遼茲指揮樂隊在火車上演奏了《葬禮及凱旋大交響曲》。條鐵路不是第一條國際鐵路,呵呵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因為它連接了法國和低地國家、英國與德國區。鐵路穿越國界,開啟了歐洲文化的新時代。作家、藝術家、歌劇團、樂隊和演員成為常客,使火車穿梭各地,舉辦大量的演奏會、藝術展覽、讀書會、沙龍,國際市場也藉由便捷的跨國運輸保障了漫畫畫作複製品和書籍、樂譜的印刷品開放。 歐洲各國民眾開始將視歐洲為一個整體並共享同一種文化——他們閱讀同樣的書籍、分享同樣的音樂、欣賞同樣的繪畫、交流觀看同樣的戲劇。 ,他們以「歐洲人」自居,視歐洲為一個不受國界限制的文化、翻譯、交換的場域,19世紀的歐洲勾勒出文化全球化的序幕。鐵路時代大眾帶來交通與旅行的革命,印刷技術提升作品量產的市場力量,最終藝術與文化成為一門生意,而作品最後能流芳百世也不是歷史湮沒,也將由資本市場決定。費吉斯透過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法國女高音保琳娜·維亞爾多和藝術評論家路易·維亞爾多三人的故事,演出19世紀輝煌燦爛的國際主義文化,以及當代的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如何成為跨國的文化參與者,透過未來發展的文化圈將歐洲各國聯結成一個文化共同體,使歐洲各國的文化地位,以及在歐洲人民的經典標籤走向歐洲文化地位。 ★鐵路、印刷與照相術的技術變革,孕育了全新跨國市場,音樂、文學和藝術陷入停滯與國際主義的新戰場便捷的鐵路跨國交通和旅行革命,使巡迴演出、宣傳、世界博覽會成為可能,為音樂、文學、藝術的國際流動提供動力;印刷術催生報、圖書、樂譜和畫冊的量產,提高作品銷量,同時擴散影響力,藝術與文化成為一門生意;廉價的攝影相術激發了民眾對名人攝影、家庭集體攝影和個人肖像攝影的狂熱,讓文化明星和藝術作品透過片名揚揚四海,也推動了文學寫實主義和視覺藝術的發展。 ★「文化全球化」時代拉開序幕,「歐洲」首次於「優雅」、「歐洲人」成為文化認同的新標籤 歐洲成為文化跨越國界傳遞、翻譯和交流的空間,歐洲各地閱讀相同的書籍、報紙,購買相同的畫作複製品,不同的音樂演奏,在各大劇院觀看相同的歌劇和芭蕾舞,參觀相同的名勝古蹟和博物館。法國和義大利人人們同時觀看了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髮師》,英國和德國人同時閱讀了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西班牙和俄羅斯人透過同一本畫冊欣賞到了倫勃朗的《夜巡》——共享一個歐洲文化,不分國籍,都是「歐洲人」。 ★緊接著屠格涅夫、保琳娜·維亞爾多、路易·維亞爾多的腳步前往歐洲各地,搭起歐陸與俄羅斯文化的橋樑,感受19世紀博覽會的歐洲文化圈 屠格涅夫與維亞爾多夫婦透過在音樂界、藝術界、新聞業和出版界的人脈,宣傳、引介作曲家、藝術家和作家。在文學界成就了福樓拜、莫泊桑、左拉,在音樂界推薦了聖桑、柴可夫斯基、古諾,再到繪畫界的柯羅、韋列夏金、哈拉莫夫,他們三人串聯了文學界、藝術界和音樂界,推動了歐陸各國與國之間以及與俄羅斯間的文化、思想交流——屠格涅夫將福樓拜與左拉的作品引介到俄羅斯,不遺餘力地在歐陸推廣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琳娜的保佑啟發了才對西班牙音樂的熱愛,由此而來《卡門》的誕生;路易關於藝術作品的鑑賞指南,定義了歐洲藝術的經典,推動了各國博物館的參觀熱潮。 ★市場決定“藝術品味”和“文化正典”,劇院、咖啡館、畫廊、音樂會成為一種“資本生活方式” 《藝術品位》由有影響力的贊助人、評論家、交易商、收藏家、出版商、新聞業塑造,「文化正典」由他們負責,宣傳、銷售、評論和社交網路則決定了作品流芳百世的可能——李斯特的推崇引發貝多芬熱潮,左拉的悔令馬奈的畫作谷底翻身,威爾第一的《經典》創作《雨古記》和《古斯古魯雅的經典》作品集文者。書籍、音樂、戲劇、繪畫成為「歐洲人」的共同嗜好,劇院、咖啡館、畫廊、音樂會成為眾人圍觀的高雅「活動」。 ★資本與聯手成就“文化追星藝術”,全職創作的文化明星能夠掌握自主權,實現財務自由! 巡迴演出讓帕格尼尼和李吸斯特粉無數,授課和樂譜出版讓貝多芬財務實現自由,威爾第成為巴黎歌劇院的金雞母並拍攝大幅海報,巴爾扎克與狄更斯靠報紙連載小說致富,屠格涅夫的肖像和稿費讓他週遊世界各地,保琳娜以高人氣制霸巴黎歌劇界,米勒和馬奈從繪畫作中收穫名聲與金錢——文學家、作曲家、音樂表演者、畫家的全職創作成為可能,藝術也可以成為麵包。 ★《旁觀者》《每日電訊報》《BBC音樂雜誌》《BBC歷史雜誌》和《科克斯評論》年度圖書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