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故事
痛苦的故事
(中)喬安娜·伯克
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編輯推薦】:沃爾夫森歷史獎與弗蘭克爾獎得主重磅著作,講述了一部橫跨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在當今這個充滿正向心理學、保健品與鎮痛藥物的時代,疼痛被視為虛弱的象徵,需要被掩飾和克服,本書讓我們重新認識疼痛,看到痛苦自有其意義。顛覆我們對疼痛的慣常認知,疼痛不僅是生理現象,也是社會事件,是在社會環境中被感受、被記錄和訓練的。為疼痛提供了新的詮釋框架。疼痛不是公平分配的,哪些人能與止痛藥產生共鳴,哪些人卻只能默默忍耐?疼痛是否由經濟衰退和基本生存條件的匱乏所造成?疼痛之間是否存在等級?疼痛與性別、種族、階級密不可分,權力政治將其滲透又一遍。跨越醫療、倫理、法律、社會政治、性別、哲學等領域,了解疼痛的歷史讓我們反思如何自處痛苦、如何看待他人的痛苦,也為政策制定與醫療照顧提供參考。 《光啟情感史》系列新作,由美國羅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長江講座教授王晴佳策劃主編,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叢亞麗、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晞等鼎力推薦。 【內容簡介】:我們如何訴說自己的疼痛?沃爾夫森歷史獎與弗蘭克爾獎得主一本重磅著作,涵蓋了三百年的文化疼痛如何史。在逃避痛苦的時代,讓我們看到疼痛自有其意義。從牙痛、頭痛、經痛、疼痛,到精神痛苦,每個人都為疼痛所擾,都試圖用各種影像的隱喻來描述它。從“積極的情感”到需要克服的“環球體驗”,人們對於疼痛的認知和敘述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有些人在會上表演英雄氣概,有些人則無權喊痛;有些人被認為對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則似乎特別耐疼……是什麼造成了這些差異?人們在痛苦時如何自處? 本書講述了18世紀以來有關疼痛的故事,涵蓋醫學、文學、宗教、生物等各個領域,對人們疼痛的敘述發生了哪些變化,宗教、性別、種族、階層等重要人物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表現了身體、意識、文化、語言之間的動態聯繫,為我們理解疼痛提供了新方法。疼痛是一種主題身體、心靈和文化的現象,它刺激了科學家的研究,讓語言學家不知如何定義,但不是講述一部認識如何和治療疼痛的醫學史,而是一部了解疼痛的思想史著作,讀完後我們會為什麼「疼痛是一種文化現象」。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晞疼痛有善惡的元素,是醫學倫理學和人類學等學科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書從歷史、社會、文學、醫療等角度展示了不同文化對其的理解,可以充分理解如何產生於生理、情感、理智和宗教等領域。疼痛的魅力有人仰慕它,借助它提升自身的忍受力和控制力,也有人厭惡它,希望遠離這種煎熬。 ——北大人文學院教授 叢亞麗一書是一本內容詳實、發人深省、引人入勝的歷史學術著作。伯克為痛苦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革命性的新框架,並深入探索了西方世界從18世紀至今痛苦性質的廣泛轉變。它開闢了歷史探究的新路徑,也可以為政策制定者和公眾提供參考。 ——《評論史》本書舉例豐富,說明了關於其主題的醫學、宗教、種族和性別話語,以及這些話語向公眾提供醫療服務方面曾經和即將產生的影響……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 ——《圖書館學報》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