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樂觀主義者(1959-1960)*
美國的樂觀主義者(1959-1960)*
(意)卡爾維諾
譯林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在大陸,王小波、蘇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實粉絲;
在台灣,朱天文、唐諾是卡爾維諾不餘力的傳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說他一直在準備談卡爾維諾,但一直沒準備好;
他是寓言式奇幻文學大師卡爾維諾。
莫言評價「他的書值得反覆閱讀,他用他的創作實踐展示了小說形式的無限可能性」。
這本《一個樂觀主義者在美國》,是國內首次介紹,是卡爾維諾根據自己在20世紀50年代去美國的親身經歷所寫。附有影印的作家手稿,細細品讀,其肆無忌憚的語調彷彿是在與友人對談。那個仇恨惡談「我」和自傳的卡爾維諾終於說出了自己,公開暴露了自己的真實內心,是卡爾維諾初讀者和卡爾維諾迷的一本書必讀。
1959年11月初,36歲的義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大眾福特基金會為年輕作家專屬的贊助啟程前往美國。
正如長期以來的習慣,維諾始終試圖深入理解事物的內涵,從人類卡爾和控制論的角度去觀察,比如美國社會體系的運作;但在旅居過程中他也同樣完成了埃納烏迪出版社的任務,將JD塞林格、伯納德·馬拉默德、索爾·貝婁等美國作家的作品引入意大利。他將旅途見聞變作另一篇長信寫往都靈,這些信件的日常日記和報告文學之間,其中的部分也成為周刊刊載的系列文章。 《美國的一個樂觀主義者》是由這些素材整理而成的。
接下來卡爾維諾的腳步,我們發現了一個與想像中不同的、更「簡單」的美國。他們不玩電動彈珠遊戲,不總穿另外,很少去電影院,可口可樂的牌子也不怎麼常見……或者,像卡爾維諾說的,「還得我們教美國人怎麼做才是美國式的」。
他在美期間近距離遊蕩,審視格林威治村的居民(在不同的單獨章節中),觀摩李斯特·拉斯伯格的演員工作室賣,進入電腦工廠,甚至汽艇的超市;他讚揚特別的稅收政策可以使文化基金持續得到富人的祝福;他研究汽車汽車設計的各種形狀;他和舊金山港口裝卸工人隊伍的領導人們交談;溜進去看低俗的歌舞表演,打馬穿越中央公園……同時也沒有放過城市秋天的一面:流浪漢,醉酒者,還有他們「自我毀滅的黑暗宗教」。他還前往印地安人保留部落,感受了國外的高速公路和一模一樣的小鎮的無聊。他趕到阿拉巴馬州親身體驗了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非暴力佔領,以及中間的遮擋仍然籠罩的南方其他地區…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