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知識的用處*
無用知識的用處*
(美)亞拉伯罕‧弗萊克斯納等
上海教育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四十年來,科學研究資金緊張,導致資源更傾向於實用或實際的成果,以創造能帶來即時價值的產品。這樣的大背景下,專攻迫切的顯著問題是否就是智慧之舉?事實並非如此。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的創始董事、曾幫助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來到美國的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在其經典著作《無用知識的有用性》中描述了一個有關科研的巨大悖論。那些純粹由興趣驅動的心驅動問題而無關的應用對深層的探索,往往能催生最偉大的科學發現,帶來最革命性的技術變革。簡單的例子:沒有量子力學,就沒有電腦晶片。
這本小書包含了弗萊克斯納於1939年寫的那篇永不過時的文章,以及高等紀念研究院普拉貝特‧戴克夫的一篇新作。戴克夫格拉格拉在文中指出,弗萊克斯納對「無拘無束地追求無用知識」這一價值觀的捍衛,在過去時代的意義更甚於20世紀的那篇。在一個世紀裡,基礎研究如何引發了重大變革;解釋了為何它既是創新的先決條件,也是社會和文化變革的第一步。他提出,唯有在自然與人文科學領域真正重視並大力資助,由好奇心驅動的“對無用知識的追求”,社會才能獲得更廣博的智識,才能在當下和未來實現公正的發展。
【以親切的語言品味「詩與遠方」的必要性】
書中沒有說教,只是講述道來,以愛因斯坦、馮·諾依曼、奧本海默等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著名科研人員的例子,論證了這樣一個論點:在很多時候,科學家研究的“有用知識”才是改變人類命運的關鍵所在,首先向科學界及至全社會提出,不可一味追求實用價值,而這才是改變人類的風景和遠方的風景中。
【探索曲折科學之路,更道出人生的哲學】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首任和曼哈頓,這兩篇文章跨度達大半個世紀,從說科研發去,至今徹底闡釋了科研的本質,更傳遞了永恆的文章人生哲學。尤其是弗萊克斯納於1939年寫成的,自首次發表以來,歷久彌新,在科學界一直推崇,並啟發了科學界之外的更多人,乃至政治領袖、商業精英,以及無數的普通人。
【體量增大,值得重複閱讀】
本書精巧簡潔,蘊含微言大意、字珠璣,值得反覆閱讀,隨著讀者閱讀經歷的變化,每次讀完都會有新的感悟。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