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從舊制度到工業國:從18世紀到1914年的德國工業化史

從舊制度到工業國:從18世紀到1914年的德國工業化史

(德)理查德·H·蒂利,(德)米夏埃爾·科普西迪斯

漢語大搜尋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定價 $17.00
定價 售價 $17.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編輯推薦適人群:關注的“德國特性”,幫助德國衝破了舊制度的束縛?農村地區的發展,為德國工業化提供了怎樣的必要準備?普魯士的英明領導,正在走向德國走向現代經濟崛起的自由決定性成長嗎?主義政治改革和大眾經濟改革一定會並進嗎?在「德國追趕英國」的工業化故事中,人力資本和高等教育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關於德國工業化,一種「大爆炸」式的解釋,19世紀初期的製度改革是國家決定性的,促進德國走向現代經濟成長。但本書指出,這種解釋過度關注規定的法律形式的製度,強調了更有意義的行為的思想改變。早在1800年許久,德國核心工業地區的結構轉型,就已經在舊制度的條件下悄悄開始了。作者採用長期視角,將市場需求、農業進步,以及關稅和治理的地區差異開放視野,展示了18世紀國際貿易的出現和資本積​​累是如何促進商業拓展和創新的。因此,德國工業化的百年之路,應該被理解為是應對新情勢、新機會和新挑戰而發生的漸進性制度。這種變遷的長期漸進性制度,也導致工業化在德國各地衍生出高度差異化的區域模式。 為全面評估德國向現代經濟的轉型,本書考慮三個關鍵因素:第一,農村工業的拓展與經濟關係的商業化;第二,掌握工匠向集中式作坊的集聚、企業家早期的商業技能,以及響應市場需求的農業改進;第三,能夠監督和溝通各州物質的公務員幹部機構的出現。 本書作者利用1990年以來的新近研究和證據,將德國工業史的製度起源追溯到18世紀,為19世紀德國經濟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作者致力於解決制度變遷的宏闊畫卷中的各個維度,將市場的拓展與一體化、農戶所有權和土地改革、人口的增長和區域間邊境、現代教育機構的出現和資本積​​累、“開明專制”和官僚機構的崛起、德意志邦國之間的博弈與聯盟、工人階級的崛起和公民社會的崛起,以及西門子等德國企業的故事崛起。無論是對德國工業化經驗感興趣的歷史讀者,或是對經濟轉型有興趣的經濟學人,都會發現這本書值得一讀。 內容簡介 從18世紀到1914年,德國崛起為世界上主要的工業強國。這段時間是德國經濟史上的分水嶺,見證了德國改變成為世界歷史格局的重要力量。本書回顧了德國決定這段時間的工業化工程,並關注德國經濟向現代經濟成長的比重。 兩位作者工業基金會進行了長期的近年研究,將德國經濟發展的根源追溯到18世紀以前,強調了變革製度逐步積累舊制度、嚴厲的農業革命出現的作用,強調了行會轉型和出口導向對農村原始化的重要性,同時指出了農村工業化過程中的區域集中性。本書對19世紀工業化的討論,解釋了國家官僚機構和普魯士自由主義改革(包括關稅同盟)作為塑造早期工業化的力量所扮演的角色。書說明了鐵路體系的建設是如何影響工業重增長的,並討論了在已開發國家勞動力和資本的增長。這些作者強調了對資本勞動力的投資如何促進了技術支援和創新,並推動了向現代經濟成長的轉型,以及在19世紀蕞後的時間裡伴隨著人口的轉變。隨著德國工業的成長,德國的國際影響力急劇提升,這也反映在書中關於德國對外商業和金融發展的轉型。 本書一篇關注德國1760—1840年的工業化起源及其與農業的互動關係,以及早期德國的製度變遷的介紹。第二篇1815年至19世紀40年代的早期工業化、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形成,以及19世紀40年代的經濟危機和革命對社會制度的衝擊。第三篇是全書核心,講述了19世紀40年代至70年一代德國重工業的成長和成熟,特別關注鐵路、鋼鐵和煤礦等主導部門的相互依賴和促進,工業化時期的資本和勞動力要素,以及實體經濟的推動如何推動金融體系走向現代化。第四討論1871—1914年德意志帝國時期的“高度工業化時代”,正值這個時期,德國崛起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工業強國。精彩書評 後來演變為現代德國的、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蒂利和科普西迪斯不僅閱讀了大量二手資料,而且將這些文獻整合為一篇記​​述。這些記述將德國工業化與地緣政治、國家公共、政策和製度發展形成連結起來,縱觀那些傳統劃分的時間階段,一直延續到18世紀。每一本經濟史的參考書目都應該把這本書列在開頭。 ——派崔克‧卡爾‧歐布萊恩,倫敦經濟學院德國在19世紀發展為世界上蕞先進的經濟體之一。蒂利和科普西迪斯以大師的筆調,解釋了德國經濟和技術領導地位的崛起過程,從18世紀的農業和製度轉型開始,一直講述到19世紀末支持先進的工業經濟的獨特金融機構的發展。本書闡明響亮,豐富創見,立基於地震的研究文獻和更廣泛的資料來源。本書是進入德文和英文專業文獻的一條理想入門通道,並將成為標準的英文參考資料。 ——蒂莫西W. Guinnane,耶魯大學 這本書描述了從落後的內陸地區轉變為先進工業經濟體的引人入勝的過程。在這篇權威性的綜述中,蒂利和科普西迪斯對構成工業化經濟史的那些重要主題——包括不平衡成長、鐵路建設與融資,以及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意見。本書很好地吸收了晚近的研究,而本書的作者也是這些研究的重要貢獻者。 ——烏爾里希·普菲斯特,德國明斯特大學透過對定量經濟史研究的命令整理,兩位作者成功綜合了德國工業化的批評……本書對工業化經濟史是極好的介紹,每一本書豐富的圖書館都應有這本書的一席之地。 ——Eva-Maria Roelevink,美茵茨大學對於每一個期待知德國工業化和研究基地的蕞新進展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寶貴的靈感來源。 ——Albrecht Ritschl,倫敦經濟學院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