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譯:最底層的十億人:貧窮國家為何失敗?
理想國譯:最底層的十億人:貧窮國家為何失敗?
保羅·科利爾
上海三聯書店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非洲明明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卻陷入了貧窮?為什麼全球化的機會來了,非洲卻依然憂慮?國際社會持續不斷的援助,也無法幫助非洲走出泥淖?跨越與經濟邊界結合精準的研究數據解釋讓貧困國家失敗的陷阱 比爾·蓋茨、尼爾·弗格森鼎力推薦,世界銀行率先專家剖解非洲貧困的經典之作該書英文版於2008年首次出版,贏得了包括蓋茨、弗格森等人物和無數媒體的讚譽。作者在撰寫該書時正於世界銀行寫作,這使得他得以跨越政治、經濟、社會的邊界,綜合宏觀地思考並解釋非洲佛教的根源。 豐富的資源不僅無法幫助非洲脫貧,反而造成問題雪上加霜;深入內陸的國家,能否致富更依賴鄰國自身因素……在本書中,作者從內戰、自然資源、地緣關係與國家治理四個方面著手,闡釋了非洲何以深陷貧困難以自拔。他的觀點乍看有些反直覺,卻又證實了研究數據與嚴謹的邏輯作支撐。非洲很貧窮,這是一個人們所共知的常識。為了闡釋貧窮問題,本書作者保羅‧科利爾提出了「最底層的十億人」這個概念,他們大多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國家,社會經濟長期幻想不前,且看不到改善的希望。在本書中,科利爾結合地震的數據與簡潔的道理,分析了抵銷這些貧窮國家持續發展的四類陷阱:衝突、自然資源、深層內陸惡且鄰環伺、不良治理;能否正確應對這些陷阱,決定著最底層這十億人的未來命運。 自本書出版以來,已逾十數年。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1年全球人均GDP排名倒數的十個國家,有九個來自非洲;如果把時鐘撥回本書寫世的2007年,全世界最窮的十個國家,非洲佔了七個。同時,衝突、治理與自然資源引發的問題未見解決,人口成長又意味著最底層人群的生活已遠超過十億——非洲不僅很窮,而且越來越窮了。所有一切都表明,讀科利爾的這本書對世界來說不僅仍具有蘇丹的現實意義,而且比往日更顯著。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