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的躺椅與尼采的天空:德奧世紀末的美學景觀
佛洛伊德的躺椅與尼采的天空:德奧世紀末的美學景觀
李雙志
上海文藝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在現代文化孕育而生的世紀之末,那些離經道的創作者偏愛夕陽西沉時放射出的流光異彩,在愛欲死亡聚合的網裡尋找剔除凡俗的異類快感,以人工造就的聲色幻象來統治工業時代與庸眾社會的枯索無聊。是一時之勢,是一代之才,可追懷,不可追回。此時勢才情,在彼時的歐洲文化空間裡,又因流變和色彩。正因為回望容易將那層次豐富的焦點看成華麗卻模糊的一片,個性撥須開繁茂的文本叢林溯源而上,看到其中那些曲折與深邃。 德奧的世紀末,在這部片迷離動人的孟中,代表了對反叛再反叛、由憂思推憂思的層次。這裡有尼采的天空,以生命哲學的寥廓清冷,照見頹廢藝術的畫地自囚。這裡有佛洛伊德的躺椅,以精神分析的犀利敏銳,洞情細緻欲與社會之間的糾葛牽動。這裡有詩人的感喟,發夢中癡語,又傳人間思慕。這裡有小說家的描畫,描沒落之象,而寄嘲諷之識。這裡有劇作家的營造,演欲的起滅,也顯幻象的立破。那飛揚動魄的先鋒美學能量,自其發源地傳遞至此,改了力道,卻也添了維度,依然向外衝擊著現代性的桎梏,但也向內反作用於自身而顯出審美自省。世紀末,德奧意蘊,豈止華麗! 本書擱置「世紀末」與「現代主義」概念之間的糾葛,潮流線索從1880年至1910年以現代意識、頹廢主題、傾向為特徵的「世紀末」美學與現代化進程的密切關聯,超越具體流派之爭而著眼於整個現代文化的創生機制,從而提示審美性——而非文學史的現代主義——的性歷史展開性歷史。以歐洲範圍的世紀末思潮表現出的共性為出發點,道德研究德奧的世紀末創作者們憑藉各種的思想資源、社會生態和創作手法對世紀末思潮進行了「充實與改造」。打破慣用的文學史巔峰而集中於突出德奧世紀末美學的幾個最有特色的主題,從而中央起一般會被劃分為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托馬斯·曼、霍夫斯塔曼爾、弗蘭克·魏德金德、施尼茨勒,還有少為人所知,但以各自的方式展示德奧世紀末對德國作家的批評,包括安德利奧波德·穆尼塔·舒爾文這些作品的解讀也正在增強我們對德國現代文學發展譜系的認知。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