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的發明:近現代中國形象的域外變遷
中國龍的發明:近現代中國形象的域外變遷
施愛東
九州出版社
無庫存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 「中國龍」究竟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創造出來的? 🐉 「龍」是如何從帝王專屬過渡為全民共享的? 🐉 西方人是怎麼看待「中國龍」的? 🐉 從域外視角開啟尋找龍之旅 🐉 了解“龍的傳人”的來龍去脈 🐉 洞悉文化符號的深邃含義 📖 編輯推薦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這一理念立即深入人心。龍,既是我們的認同自信,也是我們的文化自信。將龍視為國家的象徵符號,在龍前冠以「中國」二字,只有在中外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才有可能被生產。 「中國龍」到底是由何人、在什麼時候、如何生產的? 「龍」是如何從帝王獨有的說法到全民共享的?西方人是怎麼看待「中國龍」的?不是只有五爪的才是「龍」? 「龍」的對應英文翻譯「龍」是怎麼來的,這個譯名是否合適? ……你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 👀藉由龍年的契機,開啟尋龍之旅中國民間俗學會神話、著名民俗學家施愛東先生多年來深入研究龍文化,精心耕耘豐富的歷史文獻,對龍形象的起源與傳播進行了證考與祛魅。從古老的集合名詞,到被賦予象徵意義的抽象動物,再到龍在御用紋樣及龍袍中地位的變化、人們對此態度的轉變,講述龍是如何逐漸演變成封建帝王的權力像徵又過渡到全民共享的。揭開龍的神秘面紗,發現龍文化的歷史底蘊。 👀從域外角度看中國形象的變遷 16世紀起,許多傳教士、著手推動了中西方文明的交匯,門多薩、利瑪竇、基歇爾、安文思等人向西方介紹中國時還注意到了中國的龍文化。龍從最初的被混亂、有多種譯名,到後來成為時尚風靡,再到一度淪落為被外媒戲謔的符號,是對應中西關係的變化和相互認知的動態發展。 「龍形象的美醜變異,只是帝國衰榮的晴雨表,國強龍美,國弱龍醜。」👀 以珍稀圖片利用域外文化的複雜性 全書收入了200多幅歐、美、日等國古舊書刊的罕見圖片,包含了象徵地位的皇家符號、時尚元素,也有諷刺、東方古國的慣用素材。由不同的文化符號解讀出中國形像在域外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面貌,揭示出龍形象背後暗示的複雜性。 「祥龍還是惡龍,崇龍抑或屠龍,不是由龍本身的蘊含或外延決定的,而是關乎人們的願望和需求。」 👀回望歷史,重拾文化自信在侵略和欺辱的那段歲月裡,中國的形象與屈辱和落後相關聯,而這種印像在西方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時至今日,大多數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仍停留在片面化和要素式的層面。深入了解歷史,重新解讀自己的文化符號,才能真正幫助我們斷斷民族不自信的枷鎖。只有國家強盛、民族自信了,我們才能走向屈辱的歷史包袱,讓龍重拾榮耀,重新綻放光彩。 📖 內容簡介 本書借助文化學、民俗學的基本方法,溯源龍是如何成為帝王的獨特,也是如何過渡到全民共享的,考證了不同時期龍形像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的變遷。在探討近現代域外視野中龍形象的問題時,作者梳理了200多幅歐、美、日等國古舊書刊的罕見圖片,從象徵地位的皇家符號、時尚元素,到諷刺、攻擊東方古國的慣用素材,揭示龍形象及其背後啟示的複雜性。在此背景下,重溫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舊話題,不僅給我們一個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深刻內涵的新視角,更能剝離時代隨身攜帶域外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以史為鑑,更好地總結經驗教訓,尋求現代文化困境的破譯之道。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