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知識儲備史
人類知識儲備史
作者: [德]於爾根·雷恩
發布者: 九州出版社
發佈日期:
存貨單位 (SKU):九州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第一研究室的集體成果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所長張柏春作序推薦《科學革命的結構》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敘述式全球科學技術轉換史的一個全新框架“人類世界”的知識出路編輯推薦 ◎《科學革命的結構》問世半個多世紀模型,科學發展的「典範科學發展」。但是,在小範圍的科學隔離之外,象牙塔里的知識與更廣泛的社會大眾是否還有更多關聯?科學知識是否應該承擔道德責任?自然科學只起源於西方嗎? ◎雷恩教授用他搶先建構的援助框架,為我們建構了一個關係人類生存的知識事態的全球圖景。在「人類世界」時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與科技和諧力量共存;我們急需為科學做的,就是在名目的製度、政策、組織中,尋找那類真正危害科學發展的推動、與環境契合、與人類及其文明長久的目標相適應的製度,並使它們獲得切實的發展。 而只有在將我們自身面臨的各種風險和挑戰中,重視地方性知識的創造,尊重每個個體的能動性,讓世界網絡更可交流,我們或許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93幅獸醫插圖,與正文論證相互映照 *18個解釋框,細節知識拓展內容豐富 *書後附帶術語服裝媒體推薦 ◎“潛與高明”——來自蘭克史學(Leopold von Ranke's)史學)之國度的雷恩教授,沈潛游刃於美索未達米亞、希臘羅馬以進一步升級耶穌會科學既然中國、印度和伊斯蘭諸文明的科學史古今文獻典籍三十餘年的承載鼎之作,《人類知識底座史》,表演在中華文化圈的讀者群目;雷恩教授復在書中高明地指陳人類知識未來及至「人類世」的各種可能圖景,氣魄宏闊、勝義紛呈,誠為世界科學文明史中「主知主義」(知識分子)的新視角。 ——馮錦榮,香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竺可楨科學史講席主席教授 ◎本書所反映的研究成果將為知識史、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框架,為認識人類活動所開創的新地質時代所面臨的複雜挑戰提供全新的視角,也為作出明智的戰略思考提供歷史啟示。 ——張柏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雷恩長期關注科學知識的生長問題。早在2006年,在《站立巨人與矮子肩上:愛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一書中,他就用演化生物學理論來樹木科學思想史,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科學知識生長理論。這本書雄心勃勃,材料豐富,圖文並茂,值得一讀。 ——方在慶,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雷恩的最新力作《人類知識安置史》為所有關懷科學命運的人而寫……在1930年代,與今天相似的生存危機時刻,埃德蒙德·胡塞爾同樣試圖圍繞人類的共同經驗和共同需要來重新定位科學。然而,胡塞爾,一個以晦澀難懂著稱的形象,幾乎不希望將他的觀點傳達給科學界。這本清晰易懂的書,雷恩取得了成功的機會大要手段。 ——德博拉·R. 科恩(Deborah R. Coen),《科學》◎本內容廣泛的書講述了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和技術如何重塑它們的社會,如何被它們重塑的社會重塑——這一過程帶來了我們現在的人類世界時代。這部作品中的深刻見解也值得廣大讀者閱讀。 里斯(Martin J. Rees),英國皇家天文學家,劍橋大學榮休教授◎雷恩書名中的「安裝」不是一個比喻,因為這本了不起的書為科技知識的發展構建了一個真正的疾病模型。雷恩進行了廣泛的概念綜合,提供了豐富的例子,這些都為思考和辯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加里•湯姆林森(Gary Tomlinson),耶魯大學教授,《文化與人類進化歷程》作者◎這是一本重要的書,它有力地促進了我們對知識如何在社會中運作的理解,同時直接涉及緊迫的當代問題。 ——傑弗裡·康托爾(傑弗裡·康托爾),《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知識史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且雄心勃勃的計畫。雷恩用他的專業技術和決心,直面了這樣一個陳述的困難。其結果是具有內在和性的。 馬丁(約瑟夫·D·馬丁),《今日物理學》◎在《人類知識安置史》一書中,關注地球現狀的許多學者和非學者都會發現值得思考和詳細說明的東西。這本博學、豐富、重要的書確實開啟了對話,而不是結束它——拉夫·德邦(拉夫·德邦特),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科學與環境史教授◎這本書應該是所有自己認為是知識史學生的人的必讀書。 ——阿爾弗雷德•弗里伯恩(Alfred Freeborn),《人文科學史》 ◎對雷恩長期職業生涯成就的一次寶貴的全面評價。 ——傑瑞米•特里維廉•伯曼(Jeremy Trevelyan Burman),《行為科學史雜誌》 ◎知識本身似乎是一個龐大而難以把握的主題。但是,這本非常清晰的書向我們展示了知識的結構是如何發展的:運動很緩慢,後來速度越來越快,最終成為今天的龐大現象。為了給我們共同的未來找到方向,我們必須了解知識不斷變化的本質。這本展示了不起的書是完成這項任務非常有用的指南。 ——揚·扎拉謝維奇(Jan·扎拉謝維奇)扎拉謝維奇),《金髮姑娘星球:地球氣候四十億年的故事》合著者◎長期以來,科學史學家一直迴避宏大的總體性敘述,專注於專門的歷史。本書參與了這個趨勢,為知識史提供了一個新的框架,以便能夠應對人類世界的挑戰。 ——阿娜·西蒙斯(Ana Simões),《既非物理也非化學:量子化學的》歷史作家合著者◎在這本實踐傑出著作中,雷恩對人類知識從簡單的日常到最抽象的科學理論的轉變提供了普遍而深入的觀點,為理解科學史的方式提供了一個突破。 ——里夫卡·費爾德海(Rivka Feldhay),《伽利略與教會》作者◎我們該如何「世」邊界的挑戰?雷恩透過回顧古代的知識系統來解決這個難題。他的答案取代了人類廢棄抽象和無限的視野,轉而追求思考性和人類個體認識能動性的知識。在這個黑暗的時代,他的這篇鉅作為我們指引了前進的方向。 ——朱莉婭·阿德妮·托馬斯(Julia Adeney) Thomas),聖母大學內容簡介雷恩教授分別闡述了文字的演變、科學在古代世界的出現、近代早期的科學革命、知識的全球化、工業化等重大歷史事件,最終在更廣泛的知識史中重新構建了科學技術史。其研究方法形成了演化生物學、認知科學的相關成果,也形成了歷史學、社會學的視角,又融合了力學、化學、地質、農業等方面的具體事例,將文物具體研究整合進了一個大框架內。 ,本書不僅是一種通俗意義上對科學的「文化史」敘述,更是透過專業、嚴謹、嚴謹的方式,對自然科學各專業領域內的具體研究進行了深入分析。科學被置入更廣泛的人類知識背景,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關鍵因素。針對當前的「人類世界」地質年代及其帶來的動態挑戰,本書還在最後部分提出了一個切實而飽含希望的建議:如果我們能夠基於新興的社會網絡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聯網,構建一個全人類共同的“認知之網”,或許,人類自身及其文化最終能夠長久存續。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