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新史:血與廢墟中的世界(1931-1945)(全冊)
戰爭新史:血與廢墟中的世界(1931-1945)(全冊)
著, [中] 理查德·奧弗里(Richard Overy)
中信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腐蝕通史寫作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獨特的十四年戰爭史,真正的全球戰爭史! ●不只是戰爭史,還涉及經濟、動員、宣傳、科技以及戰爭創傷。 ●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得獎作品;吉爾德‧萊曼軍事史獎提名作品。 【內容簡介】 1920年代,一場世界大戰剛結束,世界沉浸在和平與繁榮中。在許多人眼裡,這是一個「黃金時代」。然而浮華背後,另一場世界大戰的風暴正在醞釀。作為戰勝國的英法指令繼續主導世界秩序,他們在全球大片上擁有了主權。而這引起了義大利、日本和德國的不滿。這三個19世紀末新崛起的國家一直在關注自己的帝國利益,但他們發現,剝奪了自己的空間有限。最終,在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刺激下,這三個國家把鬱積多年的仇恨變成了新的令人矚目的帝國主義擴張行動。 1931年9月18日,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開始侵占中國東北。這既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也為新的世界大戰拉開了序幕。 1935年,義大利進攻侵略。 1936年,德國進軍萊茵蘭非軍事區。 1 939年,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隨後,蘇聯和美國也被捲入戰爭,戰爭也擴散到了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以及南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島等偏遠地區。這是一場真正的全球戰爭、一場名符其實的世界戰爭!理查德·奧弗里戰爭試圖建構了我們所理解的維護世界戰爭的方式,他不僅從「帝國戰爭」的角度重新解釋了戰爭的起源,不僅拓展了戰爭的時間邊界和地理邊界,還有豐富的戰爭的內涵。在奧弗里的筆下,不只是參戰國士在正面戰場上的殺戮! 動員全國有超過1億人被起來參軍,而在西南戰爭中,有更多的人被動員起來成為兵工廠中的職工、民防系統中的人員以及敵後遊擊隊員;戰爭需要拼經濟,增稅、脊柱、鼓勵盲人、發放國債甚至是印鈔,為了宣搞到錢,各地都用盡戰爭需要宣傳,交戰各方都需要宣傳,交戰各方都宣搞;稱自己是正義的,軸心國把自己偽裝成了「犯罪陰謀」、「白禍」和「財閥列強」的受害者,以掩蓋自己侵略者的本質;戰爭還需要打法和技術,軍隊能否利用好裝甲兵和航空兵,能否獲得好的電子戰和情報戰,組織能否掌握雷達等新技術,都直接影響著戰爭的勝負。 戰爭1945年9月才落幕。德意日三大帝國被埋葬,英法等國重建帝國的嘗試也宣布失敗,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鮮血與廢墟之上,主宰了世界500多年的直到西方秩序終於崩塌,中國、印度等一個現代民族國家橫空出世,世界秩序已然大變。全新的時間框架:從《九一八》事變到日本投降,獨特的《十四年戰爭史》!戰爭不是始於1939年的波蘭,而是始於1931年的中國!將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的起點作為戰爭的起點,充分肯定中國在戰爭中的地位。早在歐洲的戰爭爆發之前,中國就已經在對抗日本軍國主義,反擊已經在抵抗義大利法西斯主義,戰爭的序幕已經拉開!而德國1936年進軍萊茵蘭非軍事區、1938年吞併奧地利和捷克蘇台德區的行動,更是使戰爭的不可進程逆轉。 真正的全球視野:平等應對歐洲、太平洋、中國、北非、東南亞等主要戰場!還涉及中東、南亞等次要戰場!戰爭是一場真正的全球戰爭,絕非歐洲戰場是重頭戲,另外加太平洋戰場作為陪襯。東亞和東南亞的戰事對於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德國在歐洲被擊敗。北非、中東和地中海地區的戰事與歐洲戰爭仍然瀰漫到諸如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南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以及加勒比海的島嶼之類的偏遠地點。全書一反以歐洲戰場為中心的傳統戰爭史敘述,充分還原了戰爭的全球性!獨特的因果詮釋詮釋:從「帝國戰爭」的視角重新詮釋了戰爭的起因和結果!剖析戰爭背後世界秩序500年未有之大變局! 戰爭的爆發不是因為德國興起了一個希特勒,義大利興起了一個墨索里尼,日本被軍部掌控,而是源自於19世紀末以來德意日三個新興強國與老牌的英法帝國的長期矛盾。而在戰爭結束後,不僅德意日三大帝國土崩瓦解,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的帝國也走上了了解體的道路。鮮血與廢墟之上,主宰了世界500多年的殖民統治帝國秩序終於崩塌,中國、印度等一個現代民族國家橫空出世,世界秩序已然大變!全面的戰爭定義:戰爭需要錢、需要人、需要資源、需要宣傳、需要科技!戰爭正面有正面戰場的廝殺,還有敵後戰場的數量較多! 全世界有超過1億人加入軍隊作戰,各地如何實現大規模動員甚至全民總動員?除了增稅和借貸,各地為了給戰爭影響還用了哪些手段?三個軸心國如何將自己偽裝成正義的?英美為了和蘇聯盟如何改變了對蘇宣傳結策略?電子戰和情報戰等新戰法、雷達等新技術為何能戰爭的勝負?敵後戰場又如何與正面戰場配合?總之,戰士是一場總體戰,經濟戰、動員戰、宣傳戰、技術戰、資源戰、生產戰、敵後戰,都是戰爭的一部分!深刻的人文關懷:不僅關注戰爭對國家和國際局勢的影響,也關注戰爭對個人造成的創傷! 糧食要營養軍隊,台灣的民眾戰爭填飽肚子?軍工戰區的戰士要忍受每天12小時、每週7天的工作制度?身處槍林彈雨中的士兵每天都要面對死亡,他們的精神創傷要參加?戰時生活是另一種形式,暴力和傳染病在,人們的衣食住行、工作精神狀態都與和平時代大不相同。 【專家及媒體推薦】 與西方多數學者的戰爭史觀不同,這部作品修正了長期以來西方學界所持戰爭史觀的不同偏見,超越了冷戰思維,否定了以西方為中心的戰爭史觀。在戰爭起點上,該書採用了中國重構的以1 931年「九一八事變」為十四年戰史作用的起點,從而堅定了中國在戰地的地位和;該書在肯定美英盟蘇國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作用的同時,也對中國、北非、東南亞、中東等各地不同形式的參與戰俘肯定;該書無情地揭肯定;該書無情地揭肯定;露了德意日法西斯進行的大屠殺襲擊,重申了對國家和人民的侵略;該書也高度重視戰後世界的影響,認為是喚醒了戰後貿易歷史上半個殖民地人民,導致戰後中國等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或獲得民族獨立,改變了國際政治版圖。 ——胡德坤,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世界史博士生導師,中國屠殺史研究會名譽會長一部傑出的新歷史……其跨度、深度、學術性都令人印象深刻,視野視野。它正確地認識到了始於1931年的中國。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奧裡(Simon Sebag Montefiore),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研究員、《東南三千年》雄偉而且具有創新性……奧弗里寫了很多好書,但本書是他的代表作。上千頁的篇幅,使之前所有關於防疫的單卷書相形見絀。 ——索爾·大衛(Saul David),白金漢大學軍事史教授、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地獄的熔爐:沖繩島戰役》作者從任何意義上說,這都是理查德·奧弗里的代表作。在快節奏的敘述中,運算和函數組成在一起,其精彩之處並不為過。 ——約翰·達爾文(John達爾文),牛津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英國國家學術學院院士、《帖木兒之後》作者一本真正具有全球視野的戰爭史……可能是迄今為止非常全面的單卷本戰爭史。 ——拉納·米特(拉納·米特),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教授、《中國,被遺忘的總統》作者這是關於戰爭的大量文獻和綜合資料的非常出色的。 ……始終具有啟示性。 ——傑弗瑞‧羅伯茲(傑佛瑞‧羅伯茲),愛爾蘭科克大學歷史學教授、《史達林的戰爭》作者在太平洋地區發生的圍繞兩國的衝突,揭示了窒息更大的真相……本書拒絕像歷史學家經常做的那樣,將太平洋戰場視為次要戰場。正好,將會被視為一場真正的「全球事件性」。 ——《大西洋月刊》(大西洋月刊) ——《出版人周刊》(出版人周刊)一部不朽的作品……理查德·奧弗里地提醒了我們戰爭的恐怖,以及懷有帝國夢想的統治者所帶來的威脅。 ——《華爾街日報》(華爾街日報)的成就……用鋒利的手術刀剖析了戰爭的脈絡。 ——《紐約時報》(紐約時報)這是一本精彩的書,反映了一位專業歷史學家的學識和人道的判斷力。 ——《經濟學人》(經濟學人) 本書將把鐮刀重新定義為幾十年來帝國擴張和境內野心的傳染病、防護衝突的新探索,在地理範圍和時間範圍上都是廣泛的。 然而,這與野心所需的人力成本無關……——《揭露秘史》(歷史揭曉)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