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死亡驅動力
死亡與死亡驅動力
[德]韓炳哲
中信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我們所說的生長,如今其實是一種漫無目的的癌式擴散。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生產和生長的迷狂,類似死亡幻覺一般。它假裝生氣勃勃,掩藏著近乎致命性的災難。生產越來越趨於毀滅。 「人類的自我異化已經達到一種能將自身的毀滅美學快感來體驗的程度。」瓦爾特·本雅明對法西主義的評價,同樣適用於今天的死亡。死亡的脅迫性不僅會帶來生態上的災難,還會產生精神災難。破壞性的執行壓力將自我確證和毀滅合而為一。人不斷優化自我,壓抑死亡。肆無忌憚的自我剝削導致精神崩潰。 儘管佛洛伊德與死亡存在著矛盾的關係,但他充分認識到了生死和解開的必然性。對死亡的下意識必然要讓定位於對死亡的自覺認知:「在現實中,在我們的觀念裡,給予死亡應有的地位,讓我們景觀」這似乎不是一種進步,反倒是某種程度的退步、某種程度的回歸;但它也有優點,即正確認識真相,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 韓炳哲作品(第二輯)《山寨:中國式解構》(2023年1月出版) 山寨。中國解構。 《超文化:文化與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文化與全球化。 《悔改社會:今日之痛》(2023年1月出版)Palliativgesellschaft。施默茲·赫特。 《不在場:東亞文化與哲學》(2023年7月出版) Abwesen。 《Zur Kultur und Philosophie des Fernen Ostens》。 《禪宗哲學》(2023年8月出版)禪宗哲學。 《什麼是權力? 》(2023年7月出版)是權力嗎? 《儀式的消失:相當於的世界》(2023年8月出版)Vom Verschwinden der Rituale.Eine Topologie der Gegenwart。 《陷入與死亡驅力》(2023年8月出版)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 《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2023年7月出版) Vita contemplativa.oder von der Untätigkeit. -------------------- 韓炳哲作品(第三輯)《大地頌歌:花園之旅》(2024年1月即將出版) Lob der Erde。 《Eine Reise》在花園裡。 《時間的香氣:駐留的藝術》(2024年1月即將出版)Duft der Zeit。 《Ein philosophischer Essay zur Kunst des Verweilens》。 《敘事的危機》(2024年1月即將出版)Die Krise der Narration。 【專家推薦】《墮落與死亡驅力》完成了對績效社會的批判,在這裡,績效社會是由新自由主義、超級崩潰和數位化全景監獄這三位一體結構所塑造的,得出了全然他者、否定性確實是真正的愛欲。除此之外韓炳哲真是個局外人,他說的卻是發達社會中當代人的局內事。我願意將他的主導稱為帶有浪漫派的新主義和數位時代的新基督教主義——當然這本身就是個矛盾。 ——韓東暉,中國人民哲學大學院 【編輯推薦】 (1)韓炳哲推崇「德國哲學界的核心新星」。他回歸哲學的人文傳統和批判傳統,在學院化的哲學研究之外,獨闢哲學寫作新境界,在數位媒體時代照察現實社會情狀和人類心靈境況,被稱為「網路時代的精神分析師」「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 (2)兼具韓國人的浪漫風景和德國哲學傳統的理性精神。韓炳哲對當代社會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內在的精神訴求卻是沈靜思的、美學意義的生命形態,具有「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律味」。 (3)哲學小品式的文字風格,長於思辨,竹勝於言傳。韓炳哲的作品簡潔、明快,「充滿靈性,鋒芒畢現」。中譯者的認真遵行和精敏才思也為中文版增色多。 (4)閱讀韓炳哲在世界各地已然成為現象。韓炳哲的作品被翻譯成20餘種文字,包括法國阿蘭·巴迪歐的消防學者對韓炳哲做出了回應和讚揚。巴迪歐主持代表作《愛欲之死》作序,華東師範大學劉擎教授真誠推薦。 (5)韓炳哲作品在國內學界和讀者群中迅速洞察音。韓炳哲作品第1輯共9種(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出版後,來自哲學、藝術、政治學、傳播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人文社科類非專業讀者迅速做出了積極和高度評價,譽之為“地鐵上的形態”“浪漫主義派的新存在主義者”。 (6)中文世界較有系統和完整的韓炳哲作品集(共21種圖書)。韓炳哲作品第2輯共9種,將於2023年8月出齊;第3輯共3種,將於2024年1月出齊。 (7)《死亡與死亡驅力》:溯源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關鍵概念;剖判新自由主宰自由假象;在加速主義時代開啟一場全然不同意義的時間革命! 對當代社會弊病的反思和批判擁有批評理論資源,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幾乎與馬克思主義同樣重要並切中要害,有助於我們了解社會狀況及其發展趨勢以及個別人權。本書是一篇隨筆性質的文章結集,對其他各書涉及的主題如倦怠社會、愛欲之死、他者的消失、神聖時光、沉思的生活等意圖簡明扼要的詳述,同時明確地講述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難民/移民身份,對德國文化和語言的一往情深,以及對德國和未來的人間的思想本書對生死本能與墮落之間的關聯進行了闡釋,並結合數位化的大背景,指出當今對透明化的崇拜與數位化和數位網絡共同給佛教哲學帶來了特殊的任務與挑戰,對反思加速時代社會發展悖論的意義啟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