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何為
娛樂何為
[德]韓炳哲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娛樂的宣告即將到來。人們對世界和現實的理解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娛樂升級成為一種新式範例,即一種新的具有決定世界能力、決定什麼是存在者的存在模式。因此,現實本身呈現了一種特殊的娛樂效果。娛樂的絕對化導致世界淪為享樂的世界,受難精神將這樣的世界解釋和貶低為沉淪、虛無,甚至是非在。然而,受難和娛樂其實並不完全相異。娛樂的純粹無意義與受難的純粹意義是割裂的。小丑的微笑與痛苦之人痛苦扭曲的表情看起來驚人地相似。韓炳哲創造了一種他個人軸線的傳統。 ——《週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 1.這本書講什麼? 娛樂充滿了全世界每個角落,從手游到電視節目,這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溝通方式。怎麼理解這個現象?西方歷史、文化中的受難精神轉向精神是如何發生的?韓炳哲分析了不同形式的娛樂、音樂、電影、俳句、繪畫、創意、文學,並討論了康德、尼采、海格爾德、阿多諾和勞森博格等人的相關理論。 2.作者的觀點又是什麼? (1)歷史是一部基督受難史。在當代社會,功績成為新的受難模式。如果能夠逾越這種受難的時代,不僅會產生品質優良的娛樂,還會產生令人愉悅的西方的娛樂,即藉助美好事物進行的娛樂。 (2)生命尚未透過實際性和目的合理性來實現的。真正的幸福來自於放縱、發洩、懶惰、無厘頭(das Sinn-lose),甚至與基本需求相割。 (3)在古典音樂領域,巴赫的改編改編在音樂層面上將上帝與愛心完全融合在一起。 (4)日本的俳句和浮世繪作品,禪宗的偈語對現世日常和短暫瞬間的肯定,與受難精神對立了。 (5)娛樂昇華成為一種新式範例,一種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為了存在,要成為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就必須呼吸娛樂性。只有具有娛樂性的事物才是實在的抑或現實的。受難精神與娛樂精神相輔相成。 3.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1)當代社會資訊科技的繁榮發展,人們的交流和感情模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對於娛樂的理解和需求,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如何獲得好的娛樂?如何享受好的娛樂?作者提出了新的觀點。在《娛樂至死》的警世恆言中,韓炳哲卻揭示了好的娛樂與基督的受難精神一樣,具有重大的現實與哲學意義。 (2)思想面對當代社會現狀,會說些什麼?思想者怎樣應該,寫作?韓炳哲作品的主題和風格,也為我們提供了可資思想資料的參考樣本。 4.作者是怎樣的人? (1)韓炳哲支持「德國哲學界的思想新星」(西班牙《國家報》)。他回歸哲學的人文傳統和批判傳統,在學院化的哲學研究之外,獨闢寫作哲學新疆域,在數位媒體時代照察社會形勢和人類心靈,支持「網路時代的精神分析師」(楊小剛)「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思鬱)。 (2)兼具韓國人的浪漫氣質與德國哲學傳統的理性批判精神。韓炳哲對當代社會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內在的精神訴求卻是寧靜沉思的、美學意義的生命存在,具有「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夏可君)。 (三)哲學小品式的文字風格,長於思辨,竹勝於言傳。韓炳哲的作品簡潔、明快,「充滿靈性,鋒芒畢現」(賈克防)。諸位中譯者的認真遵行和精敏才思也為中文版頗增色多。 (4)法國創意阿蘭巴迪歐的作品《愛欲之死》作序。韓炳哲在歐美產生更大的影響,作品被翻譯成近20種文字,包括巴迪歐的警示學者對韓炳哲做出了回應和評論。閱讀韓炳哲的作品,無論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法國創意韓炳哲屬於這一類形式,在他們看來,沒有人尋求改變世界之道,甚至沒有人充分認識到這種改變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內部參考》(Inside High Ed)韓炳哲揭示,在大數據時代,批判理論將且必將重整旗鼓。 ——威爾·戴維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評價。 (1)韓炳哲作品系列圖書共9種,包括主要作者和代表性的作品,計劃於2019年7月份出齊。 韓炳哲作品系列(見識城邦出品)《精神政治學》(已出)Psychopolitik 《愛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6月/191999955年 社《娛樂何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樸學》(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會》(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贖》(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國內學界迅速洞察聲音。來自哲學界、藝術界、文學界、傳播學界、IT界的各位大咖分別對韓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正面回應和高度評價。大數據時代形成的紛繁現象,需要新的哲學思維與框架,韓炳哲的幾本書堪稱最敏銳、最犀利的時代酷刑,是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 ——思鬱,自由寫作者 德國韓炳哲的幾本小書,大題小做、舉重若輕,遭遇現代人生活的多個層面,是物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結晶,走進了讀者的心靈。 ——何道寬,資深翻譯家,深圳大學韓炳哲進一步揭示了數位時代人所面臨的困境:我們痴迷於數位媒體從而被編程,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如何串聯了視覺和麻木。在群組裡,每個人都是人,但每個人都不是自己。 ——張志偉,哲學史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韓炳哲修習哲學的睿智與分析的犀利,讓我們去反思數位網路媒體時代的生存情調與倫理。 ……在他的思考中揭示了中國人民東方哲人的細緻與院韻味。 ——夏可君,造型與策展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韓炳哲,這位德國哲學訓練、韓國文化援助的思想性學者,激活了我們麻木的愛欲能力。 ——林光華,大學國學院 大數據的應用,一切讓都變得越來越精準……在這樣的時代,個體的空間與需要自由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義。 ——鄭悅,《IT經理世界》雜誌對新自由主義與數位化階級社會的分析,不僅僅是哲學知識考古學的工作,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源自尼采、海德格與德里達等對主體的超越性的探討。 ——竹毛,《世界哲學》雜誌韓炳哲的哲思充滿靈性,鋒芒畢現。 ……修行的犀利,令我凝視深淵的勇氣。 ——賈克防,西北師大哲學系韓炳哲是網路時代的精神分析師,在他精準、冷靜的診斷中,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進步都顯示出新的自由主義秩序人類對生活的全面統治。 ……用短小精悍的文字,與傅柯、阿多諾、列維納斯、阿甘本進行思想碰撞,揭示這個時代的層級危機。 ——楊小剛,中山大學哲學系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