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會*
倦怠社會*
(德)韓炳哲
中信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否定性的社會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滿積極性的社會。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學式的預防和防禦措施都失效了。韓的論述最終以一個社會遠景結束,他賦予了其一個含歧義的名稱「倦怠社會」。其中,生命變成了生存,生存導向對健康的狂熱崇拜,健康帶來了疾病和殭屍。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為死亡。
一部為當前時間突發事件診斷的重要作品。
********************
1.這本書講什麼?
我們的競爭性、有效執行主導的社會正在影響我們每個人。較之於提升生命質量,多工、使用者介面友善的技術正在製造混亂,從憂鬱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會中瀰漫著一種普遍的不安情緒。韓炳哲訴說文學、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以公共衛生為可能,在令人憂慮的資訊時代開闢自我的角落。
2.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1)各種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邊緣性人格障礙或疲勞症候群主導了21強迫症的疾病形態。這都指向一種過度的迫切性,即自我過度在狂熱中燃盡了自身。
(2)功績社會中的人,雖然平整了福柯自身的社會規訓,卻又陷入了新的自我精神規範社會,箝制了別人的剝削,自我剝削更加嚴重地導致了崩潰。
(3)「積極生活」的態度導致焦慮和歇斯底里,人們不但沒能實現自由,反而失去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張從面對世界的倦怠回歸自我的倦怠,在孤獨和精神追求中,為自我重建一個閒適空間。在人們共同關注中,組成親密的友鄰社會。
(5)作者呼籲重建節日的神聖意義,其中人們能夠感受到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閒暇,而不僅僅是物質性存在和消費的層面。唯有關注百貨商店式的世界,重建節慶般的場所,生命才能獲得應有的意義。
3.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1)在人人備感生存艱難和生活壓力的世界裡,努力做得更好不是唯一的目標和出路?面對越來越多的壓力和疾病、經濟條件和社會形象能否與幸福規劃等號?韓炳哲提示我們,短視和功利的思考方式,必須讓定位全球化的和通往未來的智慧。
(2)思想面對當代社會現狀,會說些什麼?思想者怎樣應該,寫作?韓炳哲作品的主題和風格,也為我們提供了可資思想資料的參考樣本。
4.作者是怎樣的人?
(1)韓炳哲支持「德國哲學界的思想新星」(西班牙《國家報》)。他回歸哲學的人文傳統和批判傳統,在學院化的哲學研究之外,獨闢寫作哲學新疆域,在數位媒體時代照察社會形勢和人類心靈,支持「網路時代的精神分析師」(楊小剛)「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思鬱)。
(2)兼具韓國人的浪漫氣質與德國哲學傳統的理性批判精神。韓炳哲對當代社會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內在的精神訴求卻是寧靜沉思的、美學意義的生命存在,具有「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夏可君)。
(三)哲學小品式的文字風格,長於思辨,竹勝於言傳。韓炳哲的作品簡潔、明快,「充滿靈性,鋒芒畢現」(賈克防)。諸位中譯者的認真遵行和精敏才思也為中文版頗增色多。
(4)法國阿拉伯阿蘭巴迪歐的《愛欲之死》作序。韓炳哲在歐美產生了更大的影響,作品被翻譯成近20種文字,其中包括巴迪歐的火焰學者對韓炳哲做出了回應和評論。
閱讀韓炳哲的作品,無論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法國服裝
韓炳哲屬於這一類形式,在他們之前,沒有人尋求改變世界之道,甚至沒有人充分認識到這種改變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內部參考》(Inside High Ed)
韓炳哲揭示,在大數據時代,批判理論將且必將重整旗鼓。
——威爾·戴維斯(威爾·戴維斯)
5.中文版作品及評價。
(1)韓炳哲作品系列圖書共9種,包括主要作者和代表性的作品,計劃於2019年7月份出齊。
韓炳哲作品系列(見識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學》(已出)
心理政治學
《愛欲之死》(已出)
愛情的痛苦
《在群中》(已出)
溫暖的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安德烈的反抗
《疲倦社會》(6月即出)
混合性協會
《娛樂何為》(6月即出)
優質住宿
《暴力拓樸學》(8月即出)
真理的拓樸學
《透明社會》(8月即出)
透明公司
《美麗的救贖》(8月即出)
美麗人生的遺憾
(2)在國內學界迅速覓食知音。來自哲學界、藝術界、文學界、傳播學界、IT界的各位大咖分別對韓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正面回應和高度評價。
大數據時代形成的紛繁現象,需要新的哲學思維和框架,韓炳哲的幾本書堪稱最敏銳、最尖銳利的時代酷刑,是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
——思鬱,自由寫作者
德國韓炳哲的幾本小書,大題小做、舉重若輕,涉及現代人生活的多個層面,是東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結晶,走進了讀者的心靈。
——何道寬,資深翻譯家,深圳大學
韓炳哲進一步揭示了數位時代人所面臨的困境:我們沉迷於數位媒體從而被重新編程,然而後果卻如何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社交裡,每個人都是個人,但每個人都不是自己。
——張志偉,哲學史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韓哲炳養成哲學的睿智與分析的犀利,讓我們去反思數位網路媒體時代的生存情勢與倫理道德。 ……在他的思考中揭示了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
——夏可君,生活風格與休閒展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韓炳哲,這位德國哲學訓練、韓國文化援助的思想學者,啟動了我們無數麻木的愛欲能力。
——林光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學院
大數據的應用,一切讓一切越來越精準……在這樣的時代,個體的空間與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義。
——鄭悅,《IT經理世界》雜誌
對新自由主義與數位化階級社會的分析,不僅僅是一件哲學知識考古學的著作,它從根本上來說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於尼采、海德格與德里達等對主體的超越性交易。
——毛竹,《世界哲學》雜誌
韓炳哲的哲思充滿靈性,鋒芒畢現。 ……修成的犀利,令我凝視深淵的勇氣。
——賈克防,西北師大哲學系
韓炳哲是網路時代的精神分析師,在他精準、冷靜的診斷中,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進步都顯示出了新的自由主義秩序人類對生命的全面統治。 ……用短小精悍的文字,與傅柯、阿多諾、列維納斯、阿甘本進行思想碰撞,揭示了這個時代的隔離危機。
——楊小剛,中山哲學大學系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