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墳墓而行:穿越東歐大地走向伊斯法罕
沿著墳墓而行:穿越東歐大地走向伊斯法罕
[德]納韋德﹒凱爾曼尼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有一片廣闊廣闊的土地,從德國以東,橫跨俄國而綿延至近東,它時常讓人感覺荒涼,它時常仍是戰火與災禍撕裂。納韋德·凱曼尼沿著絲綢之路在歐洲重新出現的溝槽溝長途跋涉涉足:來自他的家鄉之城科隆前往巴爾幹半島,再向南翻過高加索山,擔心他的故鄉幾乎罕見。他的父母對豐富的細節表現出清晰無誤的敏銳感受,並在自己的日記中講述了被遺忘的地區,那裡的人們正在創造歷史。 。 「納韋德·曼尼的範例說明,這類作者必須練出多麼豐富的事先歷練,必得經歷多少次破碎、排擠、為此沮喪同時又狂喜,獲得多少批評都必然要為世界振奮如斯,他們才擔當了今年政治作家這個本身也凸顯動人光彩的角色。」——萊納爾德·葛茨,2015畢希納文學獎。 「記者作家納韋德·凱爾曼尼著迷於異國他鄉。他對令人不愉快的真相的那份好奇讓他具有同理心,努力寫作來理解什麼是人與人的分離,又是什麼將人與人相連。」——安德里亞斯·呂格,德國電視台,2018年3月18日。 「他的紀實報道或許就是這位公共知識分子的核心作品。他們締造了一部不可磨滅的呂言傳者的文化史。」——菲利普·霍爾斯坦因,《薩爾布肯報》,2018年3月20日。 「這本書的突出特徵將久久圍繞著你的心頭:那就是對這個世界中總有無法治癒之傷的感觸。」——漢斯-迪特·徐特,《新德國》,2018年4月11日。 「這是一本如此豐碩、扣人心弦的書,值得花五十四天去讀,每一天都會讓你潛入一個新世界。」——卡嘉·懷瑟,《北德廣播電台在線版》,2018年1月26日。 「他的五十四天讓人愉悅,在他走過的十二個國家之間,在這上萬公里的旅途中擁有著多麼無盡的偉大文化財富。」——克勞迪婭·梅奧德,《新蘇黎世報》,2018年2月21日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