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恩叢書必然帝國:新世界的奴役、自由與騙局
索恩叢書必然帝國:新世界的奴役、自由與騙局
作者: [美]格雷格·格蘭丁
發布者: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發佈日期:
存貨單位 (SKU):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紐約時報》編輯之選。 《舊金山紀事報》推薦書目。 美國史學界最高獎項班克羅夫特獎。 捕捉19世紀初新世界民族、經濟、思想與信仰之間的衝突。世界上三大一神教——西蘭諾的天主教、德拉諾的新教和西非人的伊斯蘭教——在作為舞台的輪迴彼此交鋒。 《必然帝國:奴役、自由與新世界的騙局》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奴隸控制將他們運往美洲的船隻,製造騙局,剝奪沿途記錄經過的白人船隻,引發叛亂。 故事發生在1804年的南太平洋上,在美國奴隸制中心地帶5000英里之外,時間是奴隸制在南方擴展並向西部推進了幾十年,而故事的主人公是新英格蘭人亞瑪撒·德拉諾、西班牙人班尼托·西蘭諾和西非人莫里。奴隸頭目莫瑞控制了船主班尼托·西蘭諾,共同綁架了逃亡經過的亞瑪撒·德拉諾。 這個故事抓住了19世紀早期新世界民族、經濟、思想和信仰之間的衝突。非洲奴隸巴波、莫瑞和他們的同伴中的一些人是穆斯林,這意味著世界上三大一神教——西蘭諾的天主教、德拉諾的新教和西非人的伊斯蘭教——在作為舞台的輪迴彼此交鋒。 這個故事最人的是它揭露了一種範圍更廣的謊言,而奴隸制整誘惑塔都建立在這個謊言之上,即奴隸是忠心耿耿、頭腦簡單的,而且沒有獨立的生活或思想,如果他們有真正的內在自我意識,那也甘願接受主人的監獄,奴隸只是其一項財產而已。 但是,事實上這些西非人運用了各種才能(巧妙的運球、理性和紀律),他們並不笨,能夠控制情感並駕馭自己的思想來扮演各自的角色,完成騙局。 在西方國家,這一真實事件在19世紀末就引起了文學作家的關注,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班尼托·西蘭諾》正是取材於這一事件,但進行了文學化處理,將他們主要的西非奴隸莫瑞和巴波合為一人。 在《必然帝國:新世界的奴隸制、自由和欺騙》結合了奴隸制、人性、宗教和史實的作品中,作者採用了亞瑪撒·德拉諾的視角,但他的重點並非要揭露特定的社會罪惡,而是要揭露奴隸制的基本騙局:不僅涉及某些人天生就是奴隸的幻想,還包括其他人擁有絕對自由的妄想。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