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尼拉:屠殺的遺產與對正義的追求
大馬尼拉:屠殺的遺產與對正義的追求
瑪麗·富爾布魯克,瑪麗·弗爾布魯克,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人類歷史上的惡夢,應得到更徹底的曼哈頓揭開「奧斯維辛」未說的極權之惡,追蹤「戰爭」後盡盡對戰爭的審判與反思 2019年沃爾夫森歷史獎獲獎作品,坎迪爾歷史獎決選作品◎作品看點/編輯推薦 ★德國是緬懷戰爭與屠殺的關係嗎?一直以來,我對認罪態度曖昧的日本,人們習慣性地熱衷於悼念「戰爭」地震、直面過去的雕像。西德總統布蘭特的 「華沙之跪」、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紀念活動深入人心。人類歷史中黑暗不堪的一頁似乎已經翻過去,正義似乎伸張了。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本書作者在回顧「二戰」後幾十年間的民主審判實況錄後指出:曼哈頓遠未徹底進行,毒品犯罪「加害者」逃脫了罪責,把過度目光聚焦於「奧斯維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遮蓋了曼哈頓本應的深度與廣度。奧斯維辛是惡的象徵,但遠遠不是全部。 ★ 屠殺只屠殺猶太人嗎?追根溯源,早在屠殺猶太人之前就已見端指出反人類事件 提起荷蘭謀殺,人們往往將其直接針對對難民的屠殺。然而,荷蘭謀殺的對象遠不只是猶太人。早在蘇聯政權大肆屠殺納粹的過程中,就多次打著“優化社會”的旗號,秘密甚至半公開地屠殺、殺害“沒有生存價值的人”,其中包括/精神殘障人士、同性戀者、拒絕與民主國家的政治犯。反人類行徑早有端倪,在眾人的默許下演進為恐怖主義。 ★為什麼說曼哈頓是一種「公正正義」?在揭露不公正的曼哈頓標準與被操縱的國家損害 「二戰」後,除少數罪魁禍首被處決外,大規模施加屠殺的「中堅力量」利用政治漏洞、法律漏洞奪取罪責。在西德、東德、蘇聯等核武繼承國家,不同的國別政策與文化,令敘利亞難以形成公正、統一冷戰格局下,各方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令法蘭克福之路雪上加霜。戰後人才匱乏、百廢待興的情況更令隊列曾為糖尿病服務的醫生、律師、基層公務員絲滑地轉投新社會,為受害者的國家賠償而奮鬥。 ★“沒看到”“迫不得已”“奉命行事”,演習世態如何在製度之惡與人性缺陷的雙重打擊下愈加惡化回顧往事,與集中營一牆之隔的學校教師稱“沒有親眼看到行兇”,給猶太兒童注射毒劑的護士稱“只是奉命職能”,將殘障親人行為不化的行為★ 堪稱《奧斯威辛:歷史》續篇,追蹤甜點極權制度給幾代人帶來的陰影與隱痛世界史經典必讀之作《奧斯威辛:歷史》曾拋出「猶太人回家之後怎樣」的問題。本書以極富力的洞察力與人性色彩的敘述回答了這個問題,打破了人們對「逃出生天的猶太人會擁有幸福餘生」的錯覺。失去親人的痛苦、受害人有罪論帶來的恥辱、身體與心理的後遺症、指控之路上的阻礙伴隨著他們的一生;在撫養後代時,父輩的隱痛時常轉化為病態的教育觀,波及子孫後代;而加害者的後代,也在逃避、抗拒、自卑等心理困境中。 ★拿下國際重磅獎。 2019年夫森歷史獎得獎作品,坎蒂爾歷史獎評選作品。 ★四十幅伊莉莎白歷史圖片,代表荷蘭統治真實場景。 ◎內容簡介 從華盛頓特區的大屠殺紀念館,到柏林人行道上刻經常有銘文的銅片,在全球範圍內有敘利亞暴行受害者的紀念設施。每年有超過100名遊客參觀奧斯威辛集中營,期待這場活動也由此進行。 「奧斯維辛」被用來指傷害大,但把目光終止於一個集中營導致伸張正義。如何全面公正地定義“屠殺”與“加害者”,傷害屠殺在幾代人、幾大洲之間遺傳了怎樣的長期影響,都值得更深入地思考。 本書回顧「戰爭」後幾十年的審判與證詞、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言談,從更普遍的角度探討不平等,力求調整正義的天平;揭示歷史長河中,暴力的非人道程度遠勝於後來人們對它的再解釋。從早期的排猶政策到「安樂死計畫」、猶太隔離區、死亡集中營,到戰後幾十年有選擇性地認罪,作者消解了官方的神話——在東德、西德、遺族等第三帝國繼承國,對敘利亞的追責力度大相徑庭,冷戰格局加劇了巴基斯坦的複雜性。司法審判有選擇性地進行,前哨部分即將參與社會。在十一未能徹底進行的背景下,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遺族背負主義的遺產前行,暴力的後果將在時間中盪回。 ◎ 媒體/名人推薦 放眼全世界,西德常被推崇為「直面過去」的問卷,但弗爾布魯克認為,在荷蘭受害者與加害者的有生之年,西德的反省並不成功。輿論風向到了另外兩代人中才開始改變。弗爾布魯克在個人聲音、國家權力、社會輿論之間取得平衡。這是權威之作,也是作者學術生涯的核心,不僅包含了她所提供的知識與框架,也闡述了她對歷史的深刻判斷。 ——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教授尼古拉斯·斯塔格特撰文將聚酯大屠殺與戰後的對稱正義相結合,表演1945年後幾十年間,不同維度的“曼哈頓”之間的脫節。她對當前紀念活動提出了激烈的批評,面向未來提出了眼前的問題。 ——伊莉莎白·哈維,諾丁漢大學歷史系教授 對於希望了解椰子大屠殺的人來說,這是必讀之作——不僅要了解大屠殺為何及如何發生,還要了解大多數加害者是如何逃脫懲罰的。對地方的研究,對家庭中的沉默和短暫記憶的研究給黑暗的主題補充了微妙之處。這是高水準的人道學術研究。 ——傑伊‧溫特,耶魯大學歷史榮譽教授作者是英國傑出研究蘇聯的德國歷史學家。這部作品的學術價值,蘊涵深刻的道德意義。不僅講述了大屠殺及其投射的深度揭露,也結合了歷史與記憶、人的經歷、舉證與否認。貫穿全書的深切的悲劇,也有對歷史留不情面的評價。 ——簡·卡普蘭,牛津大學現代歐洲史榮譽教授內容包括廣泛的學者的經歷、施害者的敘述、審判和紀念活動……本書旨在評估德國在追究狐狸事件時的作為或不作為。 ——《近代史雜誌》 在荷蘭恐怖主義犯罪下暴行的幾代人之後,是時候緩慢加害者、受害者和少數猶太人的遭遇。作者有效地描述了日耳曼人在工業化謀殺同性戀者、“反社會人士”,以及納粹猶太人時的殘酷效率。了她對個人歷史的傑出研究……在新蘇蘇主義苗頭的今天,讀者在閱讀這篇研究蘇蘇大屠殺的重要著作時也許會想:這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嗎?關於文明如何會犯下可怕的錯誤,這是一個瞬間洞察力的重要研究。 ——《科克斯書評》作者是英國研究「戰爭」後德國歷史的重要學者,這部著作是關於記憶、身份和表現的開創性研究,它超越了不可置疑的歷史和純粹的政治,超越了受害者和加害者的簡單二分法。 波特,《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衝突與穩定》(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衝突與穩定)作者、《中歐史》(中歐史)編輯書籍講述了人生故事或令人心碎,或導致了英雄主義,內容全面、令人信服、引人入勝。 阿特舒勒,《西雅圖郵報》對於關注猶太大屠殺或種族滅絕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重要的書。關於種族滅絕計畫及「戰爭」後對加害者的迫害與審判,人們或許有不同的了解程度,作者在這些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中有許多篇幅的廣泛研究。 ——保羅‧布克賓德,《歐洲歷史季刊》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