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從細菌到帝國
生長:從細菌到帝國
斯米爾),[加]瓦茨拉夫•斯米爾(Vaclav)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能源、人口、城市、工業,一切成長都有西北面? 成長成長甚至充滿了黯淡的前景,我們還能做應對嗎? 比爾蓋茲2019年度書單圖書破除成長至上的重點迷思,探索永續發展的全新路徑。 「沒有哪位作者的書像斯米爾期待的新書讓我滿心。」——比爾蓋茲媒體與學者推薦瓦茨拉夫·斯米爾的《生長》揭示了世間萬物生長的突發性,從極小到人類,從技術進步到經濟發展,生長都是硬道理。人類在與世間萬物和諧共處的過程中,在不斷進化發展的過程中,透過掌握算算力和能量,不僅變得越來越聰明,而且越來越強大,不斷突破生長的極限。現在,人類到了應該反思的時候了:所有的生長不是應該有一條紅線嗎?只有追求可持續生長的自我約束,人類才能與自然和諧共生。 ——李俊峰,國家應對氣候變遷策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 無論是200多年前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還是50多年前羅馬俱樂部的《生長的極限》,都是生長焦慮的產物:慢生長,就恐慌。實際上,承認式生長有限,不啻為一次思想大解放。我們疾病嘗試從一味追求快速生長的執念中走出來,由觀念危機開始,推動與模式的漸進制度轉變,從而為「高品質發展」行為思想和行動的基礎。 ——陶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科學院教授傳染病和社會中的變化形式主要增長……但增長也不是完全獨立的,傳染病的增長可能影響人類社會,反過來也是如此。另外,並不是所有的成長都是好事,我們需要對成長的過程形式和有系統的全面的認識。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理解成長,方能更好地自然理解和社會,本書顯然是在進行這樣的嘗試。 ——王智勇,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經濟研究室主任 斯米爾的研究涉及能源、人口和環境變化,他充分說明了,在有限的地球上實現增長的成本。 ……成長促使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再生能源的效率、提高快速採用再生能源的經濟刺激、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以及改善不斷膨脹的人口的生活方面急需,我們必須做出權衡。 ——《自然》(自然)斯米爾認為,無論在生物學層面、社會層面,或是在經濟層面,成長可能都是常態。然而近幾十年來,我們所能看到的經濟和生活方式的指數增長是不正常的,這種增長不可能在不帶來任何災難性後果的前提下維持下長期下去。 ——《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對生長現象的史詩般的、跨學科的分析。 ——《衛報》(Guardian)內容簡介 生長一直是人類社會的一個不言而喻的、明確的目標。生長現象支配世間萬物。小到個體個體和群落,大到帝國、文明似乎都陷入了動態感染的過程。在本書中,斯米爾恍然大悟讀者回溯了從微生物的到動植物的化療、從早期農業的出現到帝國與文明的興衰等生長現象。在自然環境中,馴化了動植物,改變了它們的生長,使其成為人類生活中必需的部分。家禽、家畜和人類的生長與它們支撐了自然環境中的祖先的生長差異,而這正是維持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關鍵基礎之一相比之下,在由人造物和人類行為更加組成的環境中,增長現象可觀:技術革命和一系列新原動機的出現,將人類從經濟和畜力、增長緩慢看來的劇情不前的技術革命中解放出來,徹底主義改變了人口形態。 然而,對於任何成長來說,物質基礎都是巨人的。現代社會的高速成長是在大量使用中建立起來的,經過億萬年才累積起來的化石能源的最高基礎,現代人類對地球上的其他資源的開發利用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在漫長的未來,我們透過科技實現了一次次地技術主義者樂觀者或許對此深信不疑。但本書作者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保持精密的態度。在晶片有限的星球上,無限顯然增長是荒謬的。現代社會必須立即採取重大措施,才能確保生物圈的長期宜居性。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