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理想國譯:何故為敵:1941年一個巴爾幹半島小鎮的族群衝突、認同與歷史記憶

理想國譯:何故為敵:1941年一個巴爾幹半島小鎮的族群衝突、認同與歷史記憶

[美]馬克·霍爾茲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4 件

定價 $34.00
定價 售價 $34.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內容簡介 1941年夏天,巴爾幹半島的一個小鎮爆發了一系列集體暴力事件。一開始,一群武裝力量以「克族人」自居,對眼他們中的「塞爾維亞人」展開了無差別的屠殺。部分被追殺的人躲進森林裡逃過一劫,隨後組織起來,向屠殺者實施報復。大量手無寸鐵的曼哈頓平民收容波及,財產被洗劫一空,村莊被燒成白地,他們或被農具毆殺,或被淹死在河裡,或被扔進深不見底的洞坑。在殺戮中最激烈的血腥近48小時裡,有男女老幼生命2000人的被昔日鄰居奪走。 對於感染發生於克羅埃西亞歷史獨立國家恐怖主義下的悲劇,過去的歷史疑慮主要歸因於族群衝突,直到一捆破舊的藍色文件夾重見天日。本書作者按照一份官方檔案提供的線索,深入事發當地採訪,了冠狀病毒,結合大量一手史料,開始追尋一段被人們遺忘的,並最終發現,瘟疫中的許多人都兼加具者與受害人的雙重身份,他們到底不是什麼“克族人”“塞爾維亞人”,而是共同生活、不分彼此的鄰居。他揭示了恐慌所造成的動盪地方實際上是創造了對民族性的全新認識,不是族群衝突引發了暴力,而是暴力生成了相互敵視的族群。 ----------------------------------------------------------- ◎作品看點 ★講述了一個波斯尼亞小鎮裡熟人相殺的血腥故事,揭開塵封的歷史記憶 一開始,一群武力以“克族人”自居,其眼中的“塞族人”展開無差別的殺戮。逃過一劫的受害者組織立即起來實施復仇。大量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遭到波及,農具被屠殺、死在河裡。為什麼鄰里之間會拔刀相向? ★挑戰對族群劃分、民族主義和暴力之間相互的基本假設在作者看來,暴力是一種生成力,它創造了對族群(我與他、敵與友)的新認識,暴力也創造了新的社區、新的權力形態和新的民族主義實踐。人們透過暴力創造和重造了高度對抗性的認同、民族和記憶的形態,而不是主義。 ★以呈現族群衝突、暴力事件細節的複雜性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可以看到,一段族群衝突或暴力事件的歷史並非族群整體的單一衝突,它蘊藏著無數的細節和動態;同樣,民族主義覺醒和上層精英決策固然重要,地方上的生與死則只是因果鏈條最後的因果一環。 ★豐富歷史縱深感,連結過去、未來與未來歷史,以及它被講述、被噤聲和被遺忘的方式,會在這個地方的人的身體持續造成嚴重的後果。暴力傾向會被激發,發展為後來的暴力事件;亮度會籠罩在對應的敏感點上,到什麼樣的未來將可能,或者成為不可能。 ---------------------------------------------------------------- ◎推薦語 1941年夏天,在一個巴爾幹半島小鎮發生了一場血腥的屠殺。為什麼大體和諧的族群關係「突然」演變成了暴力衝突?仇恨到底是源自於社會還是政治?透過翔實的史料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何故為敵》讓讀者重新審視了屠殺的前因後果。為什麼要閱讀1941年一場遙遠的南歐小鎮的屠殺?因為宏觀世界的雕塑往往浮現在圖像中,而常常未來於歷史中。 ——劉瑜,清華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人類社會說,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似乎無法阻止問題複雜的歷史根源,揭示了族群衝突的根源性。對這些問題的敘述和研究,往往提出了更多有關衝突的細節,但相關歷史解釋則千篇一律,忽視了族群衝突中的歷史比如,有的族群衝突如何被阻止?在被視為同一族群的群體中,面對族群衝突,人們為什麼會有不同的選擇?本書透過對一小部分案例的分析,重點回應並解釋了上述問題,把有關族群衝突問題的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 ——昝濤,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斯·伯格霍爾茲研究了戰後東南歐的暴力問題,深入揭示暴力如何塑造和人類的社會關係。本書意見獨到,極富人道主義關切和原創性,結合基於官方檔案的部分史研究、社會科學理論和廣泛的實地調查,其研究方法代表民族主義暴力經驗研究領域的前沿水平,切實與武裝地方和多民族環境中暴力問題的經典工作結合。 ——美國民族研究協會 巴爾幹半島的暴力事件被描述得太多,解釋得太少。透過驚人的研究、人道主義的還原和乾預的分析,馬克斯-伯格霍爾茲揭開了1941年波斯尼亞一個小鎮族群間屠殺的真相。他的表情既緊張又充滿激情,並具有深刻的責任感,汲取了極端暴力在創造身份認同方面的變革力量。本著啟發性的好書值得推薦給更多的讀者閱讀。 ——馬克·湯普森(馬克·湯普森),英國歷史學家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