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庫2203
讀庫2203
張立憲
新星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讀庫2203》共包含八篇文章。 2021年被稱為NFT瘋狂年,各種NFT拍賣會上的成交額屢創新高,令人咋舌。買買NFT,買的是嗎?到底是賭博還是投資?本期前兩則集中在近幾年廣受關注的「非同質化代幣」即NFT。汪詒的《NFT》從區塊鏈和加密幣錢包講起,看NFT如何從一個概念化的體系探討,探討NFT的、鑄購買購買造以及未來的應用:或許NFT不是數據變現的唯一解決方案,但至少是目前最希望的一個解決方案。史中的《NFT精神史》從精神源流的角度,給讀者串講一個個的故事,從安迪·沃荷、馬特、克里斯多福·普爾、喬·魯尼、沃特金森和霍爾等各色人物,到NFT網站,理出一條堅強的喉嚨。 劉詩昆幼年開始學琴,歌頌“鋼琴神童”,十二歲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就讀,十七歲破格參加匈牙利布達佩斯的李斯特鋼琴大賽,十九歲參加第一屆柴科夫斯基大賽獲第二名,自此於世界樂壇燈光露頭角。 1960年9月參加留學兩年,後回母校任教,與葉向真完婚。 《鋼琴傳奇》由劉詩昆回憶,天兵老師記錄,近期口述,核對背景每一個的原始資料,還原細節,啟發之前回想,如此往復,歷時三年多,繪製出一位鋼琴奇才的青春成長和命運軌跡。 田維堂曾在《上海浮生》(刊於《讀庫2101》)裡講述了自己一家三口在上海生活的九年光景,《廣東打工記》可以算是這篇的前傳,講1999年他回貴州老家結婚前在廣東的打工經歷。 1995年,田維堂堂辭掉民辦教師的工作,偷偷離開遵義跑到東莞,輾轉到不同的工廠,設計過包裝紙箱,給電視配件做質檢,在廚房幫工,甚至蓮花傳銷渦,被騙也騙旋過人,陰差陽錯認識意中人後,一起結束了在東莞的生活。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幹稱“自殺”為“寧可死而不願活的行為”,多年來,自殺一直是全世界的主要死因之一。中國的自殺率在二十多年來呈下降趨勢,在世界範圍內水平較低,但七十歲以上農村居民的自殺率卻明顯上升。自殺純粹是個人的行為還是為社會決定, 一直有著不同的認識,《老農之死》是張家渝獲知重慶老家同村一個老農民上吊自殺後的思考。作者想辦法打撈死者生前的痕跡,還原老農前的境況,想弄清楚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以及自殺的原因。 2021年12月15日,鄭淵在自己的微博上宣布,1985年創刊的《童話大王》將於2022年1月停刊。這本由他一個人支撐了三十六年的雜誌要跟讀者說再見了。馮翔是三十年前《童話大王》的小讀者,對其中的「鄭淵潔與皮皮魯對話錄」專欄印象頗深,《給鄭淵潔寫信的孩子》是他得知雜誌要停刊後對當年寫過信的小讀者的,也寫出了他對這位資深讀者的憧憬。 「驚瞳電影的發汗藥理學」是沉舟2020年在vocus開的專題,原是他為創作推理題材作品所做的筆記,其中說的是影評,不如說在拉片立傳,用大量劇照截圖對照講述了兩部驚瞳電影。 《人煙》 《稠密處的驚目光》為該系列的第十二篇,傳主是以鏡頭瞄準「都市型驚目光」的《後窗》和《怪房客》。兩者選擇「窺視」這個共同剖面,切開城市生活的驚視角性:選擇做主體,一部選擇做客體。 戲曲界有一類被稱為「義僕戲」的劇目──捐贈者心甘情願地替主人自己或親人生命,曾遺傳「欺騙性」一度被禁演。傅謹老師說,他不相信那種看戲就會把人帶壞的理論的,那多半是一種威脅。戲曲裡替主而死的僕人的心理動機很難,《我心安處》裡介紹了《一捧雪》《南天門》《九更天》(《未央天》)《鐵冠圖》等義僕故事,看完會發現,僕人之犧牲,都有比純粹的主僕關係更複雜的關聯。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