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庫(2403)
讀庫(2403)
張立賢
新星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讀庫2403》共包含七篇文章。 《幸福的積分》的王健飛曾在《讀庫》發表過三篇文章,探討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我的工作和爭取幸福的人生是否真的有意義。這次帶來的主題是,在一個不斷的世界中,如何在個人方面找到一個目前的、的、不被內捲的人生框架。他從幸福的定義入手,幸福用通俗的例子結合生活場景來解讀現代城市生活,可能會讓許多「打工人」加速找到合理的人生框架。夏鼐推崇中國考古學之師,大約一百年前,他在國內和西方高等學府接受嚴格教育,擁有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精深學問,執掌中國考古學至少二十年。郭靜超採訪夏鼐的學生、同事及家人,寫了這篇《夏鼐:塑造中國考古學》,總結了他的考古人生。 2015年,趙斐透過河南省考成為服刑人員,同時也開始了他的高牆觀察,並思考自己與犯人的關係。 《獄中人》裡記錄了三個服刑人員的故事,包括影響他成為一名服刑人員的阿旺,迅速回答人生的錯誤的「渣男」夢龍,以及讓許多獄警印象深刻、會寫一些東西的阿喜。獄警和服刑人員,這對「到底在製度上設計是針對立的群體,不是‘井水不犯河水’‘水火不容’,而是你有我,我有你」。 2024年3月,電影《沙丘2》上映,引發觀眾熱議。其實《沙丘》的原著小說摻雜了許多核心的主題歷史、哲學、宗教甚至科學要素,沒有好的解讀,很難看懂。小西的這篇《看懂》 《沙丘》》從《沙丘》小說原始背景設定的來源講起,除了對故事主線和主要人物關係進行梳理外,還挖掘其背後的生態學造型,讓讀者透過初看「軟科幻」時的印象,深入了解內在的硬核邏輯。德國班雅明在燭光攝影術時,曾把凝結在作品中的藝術家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稱為「光暈」。藝術家的「光暈」能夠照亮到的地方,人工智慧無法染指,但在「光暈」消失之處可能已是人工智董舒在《仿像的光暈》裡表演了不同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在現代電影產業各個工種裡發揮了效用,一次又一次的技術迭代也讓人類認知清晰,真正會被時代淘汰的,永遠是模仿者而不是創造者。 克韓老師曾在《那些最奇怪的大腦》(刊於《讀庫2003》)裡用豐富的集群案例起複雜而復雜的各種機關、功能和運行,《「覺醒」機制是非常罕見的》則以川普參選的策略技巧為例,人類再次聚焦於大腦的運作,為何更容易被視覺圖像、情緒、重複、簡潔、所重複、所重複、所寫等元素,為何更容易被視覺圖像、情緒、重複、簡潔、所重複、所重複、所寫等元素等事實所重複等要素,而不是所重複、簡潔的要素。可悲的是,在資訊過載時代,「真理越辯越明」可能不一定成立。據載,自十六世紀始,已註意到西班牙銀元匯率等地流入中國,被稱為“本洋”;十九世紀,又有墨西哥銀元流入,被稱為“鷹洋”,很快取代本洋,成為中國境內流通量最大的外國銀元,以致清廷不得不開始生產自己的貨幣。楊津濤的「袁大頭」誕生記》詳細回顧了清末民初歷屆政府實施幣制改革、鑄造貨幣的進程和細節。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