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手記:「邁克爾員」在北京
阿瑟·米勒手記:「邁克爾員」在北京
[美]亞瑟‧米勒 / 汪小英
中國華僑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3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現代戲劇大師阿瑟·米勒在北京的48天穿越劇場記錄中國···【內容簡介】阿瑟·米勒是20世紀最偉大的戲劇作家,歌頌「美國戲劇的良心」。 1983年春,他受邀來到中國,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他的頭號大戲《阿瑟員之死》。除去語言不通和文化差異,阿瑟·米勒正在面對一個歷史交會點的古老國家剛剛:樣板戲的歲月過去,一個高速狂飆的時代迎面而來。這本書是為米勒1983年的排練日記為基礎寫成的。在本手記中,阿瑟·米勒敏銳而銳利、坦率而真摯,他記錄了一次洞察的動畫冒險,觀察著身負烙印的人們,在美國與中國之間思考文化、歷史、人性。透過動畫、透過北京,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縮影浮在紙面上。 我把自己的「無事生非」、誤解和錯誤的判斷都原封不動地留在這裡。那兩個月裡,我興奮地努力工作,以獨特的角度觀察中國。 ——阿瑟·米勒··這份記錄非同凡響,它是對(那個時代的)中國的關注的反應,記錄者是舞台上的頂尖高手,更是擁有敏銳而深刻的思想的世界公民。 ——《紐約時報》這只是一部有點古怪的劇情冒險記。它往回回顧了作者在戰後美國作為自由主義者的經歷,並展示了作者在當下對中國的思考。 ——《經濟學人》沒多少人能寫好導演戲劇的藝術。但是,米勒要解釋的問題既特別懂又複雜:當你的戲劇用的是一種你根本不可能聽的語言,你怎麼導演……這些日記作為一個成果,不僅記錄了一部獨特的作品在中國的產生,也記錄了所有作品都會經歷的那個過程,記錄了思慮周全的導演都會有的想法。 ——《泰晤士報》……【編輯推薦】 ◆1983年《巴勒斯坦員之死》在北京公演,大為轟動,幾乎成為「乒乓銀行」中美關係解凍之後關係交流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事件。這本日記有一個主題,或者說米勒對中國的觀察有一個結論:“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中國人)我們也是這個時代悲劇中的演員。透過一個劇作家對中國人的觀察,讓劇場與戲劇、與中國人發生得更加深刻。” ◆與同類導演手記、訪談錄相比,《阿瑟·米勒手記:「佟大員」在北京》既擁有如雷貫耳的作者(20世紀最偉大的戲劇作家、現代戲劇大師、歌頌「美國戲劇的良心」),又擁有「敏銳的目光與深刻的思想」具的文字(《紐約時報》評)同時背景位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剛改革開放的重要關頭,其記述聯結著海外對古代中國的想像與中國的景觀、聯結著美國與中國現代的文化,書中還有關於曹禺、英若誠等中國文化界名流的刻寫,除此之外,使本書具有重要性。本書另外包含了初版時未收錄的英格·莫里斯拍攝的珍貴照片,這些記錄了排練場景、捕捉了演員與導演外形的照片,與阿瑟·米勒精練、犀利、深刻的文字相輔相成,以戲劇為觸發點、聯結點,同時為讀者表演出當年的北京、中國和中國人,以更加豐富、立體的方式,邀請讀者再次盛事。 ◆「劇場與戲劇」書係是開放性的戲劇相關作品集合,好的戲劇、叫座的戲劇,必然要關照相應中國的社會潮流,它也不僅與劇本有關,劇團、演員、其實一般大眾,要更深刻的觀眾的理解戲劇說明戲劇的理解世界更好。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