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欲之死
愛欲之死
[德]韓炳哲
中信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內容簡介】 愛欲是勇於否定自我,肯定是他者。愛欲與他者緊密相關,是個體在疆界自我的王國裡無法征服的土壤。愛欲以超驗性、徹底的全民性為前提。現今社會越來越像一個同質化的地獄,而愛欲的經驗不在其中。個體的內在危機,萬物皆被物慾的對象,因而毀掉了愛欲的渴望。吸引自我、被自我渴望的他者,無處可棲。 --------------韓炳哲作品系列(見識城邦出品)《精神政治學》《愛欲之死》《愛欲之死》《愛欲之死》《在群中》《他者的消失》《疲倦怠社會》《娛樂何為》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樸學》Topologie der Gewnen Gewnen Schleungas ErparKia-------- 五彩美的五一身解決方案《透明的社會》 - Schz; 【編輯推薦】 (1)韓炳哲歡呼「德國哲學界的珍珠新星」。在學院化的哲學研究之外,他回歸哲學的人文傳統和批判傳統,獨闢哲學寫作新境界,在數位媒體時代照察現實社會與人類心靈。 (2)兼具韓國人的浪漫氣質與德國傳統哲學的理性批判精神。韓炳哲對當代社會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內在的精神訴求是寧靜沉思的、美學意義的生命。 (3)哲學小品式的文字風格存在,長思辨,堪勝於言傳。韓炳哲的作品簡潔、輕快、明晰,公正性強,諸位中譯者的認真審視和精敏才思,其中文版增色頗多。 (4)法國阿蘭巴迪歐在國內的《愛欲之死》作序。韓炳哲在歐美產生更大的影響,作品被翻譯成近20種文字,其中巴迪歐的發炎學者對韓炳哲做出了積極回應和評價。 (5)在哲學界、藝術界、文學界、傳播學界、IT界的諸位大咖分別對韓炳哲的作品做出了正面回應和高度評價。 (6)韓炳哲作品系列圖書共9種,包括作者主要且具代表性的作品,體現了作者對數位媒體時代社會狀況、個體心靈的全面關注和思索。將於2019年7月出齊。 (7)數位媒體時代愛欲之死的悲情扣問與深切剖析! 當代數位媒體技術快速發展,人們的交流和情感模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對於愛欲(Eros)的理解和渴望,不再像古希臘時代那樣簡單明了。在日漸自戀和同質化的人群裡,人們尋求愛欲,卻獲得了孤獨,卻失去了精神上的想像和想法。作者分析並揭示了這一精神上的思維和想法。作者分析並揭示了這個問題的根源和目的,呼籲人們勇敢面對自我,堅定他者,重建想像力,成就愛欲。 ------------【名家評論】閱讀韓炳哲的這部作品,無論如何都是富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法國時尚韓炳哲屬於這一類生活方式,在他們身上,沒有人尋求改變世界之道,甚至沒有人充分認識到這種改變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內部參考》(Inside High Ed)韓炳哲揭示,在大數據時代,批判理論將且必將重整旗鼓。 ——威爾·戴維斯(Will Davies) 大時代形成的紛繁現象,需要新的哲學思維和框架,韓炳哲的幾本書堪稱最敏銳、最尖銳利的時代關懷,是大時代數據的哲學批判指南。 ——思鬱,德國自由寫作者韓炳哲的幾本小書,大題小做、舉重若輕,依據數據現代人生活的多個層面,是東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本質,走進了讀者的心靈。 ——何道寬,翻譯家,深圳大學英語及傳播學教授在木心先生的詩裡,“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而在我們這個時代,生活要急速衰老,一生可以愛人。然而其實已經沒有了“愛”,“愛”以致致命手可得,卻又難以企及,珍稀到難覓食跡的地步。所謂「唾手可得」之所以成為一種個人性的消費商品,所謂「難以企及」是因為很少人願意為愛犧牲自己,發現別人的。 ——張志偉,中國人民哲學大學學院教授 韓炳哲,這位德國哲學訓練、韓國文化活躍的思想性學者,激活了我們數十麻木的愛欲關係能力。個人主義曾解構了集體迷戀的權力話語,卻又帶來了現代性情感危機。與他者本是相互讓度而存在,看作者如何批判與重新認識我人。哲學式的智慧,面對現實的淋漓盡致,會帶來一場新的心靈風暴嗎? ——林光華,大學國學院副教授「愛欲之死」是振聾發聵的低吼!韓炳哲的哲思充滿靈性,鋒芒畢現。在消費社會,誰到底在消費什麼?愛欲套上頸鎖,妝成性慾;刺激,以思想消費埋單。 《愛欲之死》的原作與譯文俱佳,值得細細品讀。 ——西北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賈克防 韓炳哲是網路時代的精神分析師,在他精準、冷靜的診斷中,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進步都顯示出了新的自由主義秩序人類對生活的全面統治。這種陷入以自由為名的狀態已成為一種政體治——經濟——文化——科技的聯合體,它不再用身體的強制、思想的管控自己的統治統治地位,而是滲透到我們精神的每一個角落,感官、情緒、慾望都成為新的自由主義生產——消費機制的利用對象,讓我們在觀覺中不覺察得失世的情況下的自由主義。在這樣的統治秩序中,我們主動按照功績社會競爭的標準進行自我管控,從而深陷抑鬱症的旋渦,我們將自己的愛欲投射到各種感性消費在此之上,由此愛護的無休力,我們沉浸在社交媒體的群體聲音噪音中,卻無法形成任何統一的集體整治行動。韓炳哲用短小悍精的文字,與傅柯、阿多諾、列維納斯、阿甘本進行思想碰撞,揭示這個時代的危機。 ——楊小剛,中山大學哲學系副研究員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