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國史(全六卷)
哈佛中國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 等
中信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內容簡介】 哈佛中國史(全六卷) [加] 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編 01: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 [美]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著 王興亮 譯 02:分裂的帝國:南北朝 [美] 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著李磊族 73 週譯本張曉東馮世明譯方宇學校04: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德]迪特·庫恩(Dieter Kuhn)著李文鋒譯邵君安校05:困境的帝國:元與明[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潘瑋琳·威廉(William T. Rowe)著李仁張遠譯------淵《哈佛中國史》六卷本叢書,由國際知名漢學家卜正民教授領銜主編,集結羅威廉、陸威儀和迪特•庫恩三位漢學家,汲集西方半個世紀以來最新的中國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視野、多學科學知識顛覆傳統中國史敘事模式,傾十年之功就寫,是繼《劍橋中國史》之後最能代表西方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平的多卷本中國通史。 《哈佛中國史》叢書站在風起雲湧的21世紀,從全球史角度重寫“世界中國史”,引發世界重新思考當下中國。叢書上自我推測221年秦朝一天下統,下至20世紀清朝終結,六個帝國時代-秦漢古典時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國唐朝、宋朝的社會轉型、氣候變遷影響下元明帝國的興衰,以及成就斐然、盛況命運前的大清王朝,最先串起2000年中華辱。 《哈佛中國史》叢書專為一般讀者而作,語言活潑,文風簡明精悍,結構精緻合理,極富故事性和啟發性,是一套給大眾讀者的權威、簡潔、清晰、獨特的全新中國通史。 《哈佛中國史》叢書出版後讚譽,被稱為“多卷本中國史的黃金標準”,被譽為哈佛大學出版社的眾多學科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指定為中國史課程教材。哈佛大學出版社於2009—2013年出版六卷本《哈佛中國史》叢書,面向大中學生和一般讀者,汲取50年來世界中國史最新研究成果,譜寫21世紀全新中國通史。自2009年出版以來,《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美國歷史評論》《亞洲研究》《倫敦時報》等近百家媒體爭相報道,哀悼如潮;哈佛大學教授包弒德、史樂民,劍橋大學教授麥大維,牛津大學教授戴彼得,華盛頓大學教授伊佩霞等世界知名漢越來越多的學者將其指定為中國歷史課程的教科書或參考書,如康乃爾大學、芝加哥大學、赫爾大學、萊頓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華盛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贏得歐美大中學生和一般讀者的青睞。 【代表50年來世界中國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國史的黃金標準】 《哈佛中國史》是繼《劍橋中國史》之後反映50年來世界中國史全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中國史研究同等水平的21世紀全新中國通史。與皇皇十餘卷、專長內容、多位作者合力撰寫的一卷《劍橋中國史》不同,《哈佛中國史》每個斷代均由一位學者一氣呵成,文風通貫,渾然一體。 《哈佛中國史》以全球視野突破傳統中國史學敘述,真正做到了跨學科、跨領域講述中國歷史,全面涉及天文學、地理學、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氣候學、環境史、醫療史、民族史、中西交流史等多個學科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堪稱21世紀史學研究的新成果。 《哈佛中國史》叢書共六卷,分秦漢、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六個時代分野,上先秦朝統一,下至清朝終結,以一種新鮮、整齊、好讀的方式涵蓋了2世紀至20世紀我國古代王朝興起、發展和衰亡的歷史進程。貫通上下,空間適中,權威東方,獲讚「多卷本中國史的黃金標準」。 【4位國際頂尖漢學家,傾十年之功】 《哈佛中國史》叢書由國際頂尖漢學名家卜正民領銜羅威廉、陸威儀、迪特•庫恩,傾十年之功辛勤創作,集世界中國史研究之大成。卜正民擅長以新穎的視角、豐富的細節和瞬間感染力的敘事風格講述元明史;羅威廉為馳名國際的清史研究名家,繼“清卷”被譽為數千年來海外清史研究必讀的通俗佳作;陸威儀為斯坦福大學李國鼎中華文化講座教授,著名中國古代史專家,憑藉一己之力獨立完成秦漢、南北朝和唐朝三卷;迪特·庫恩專長於宋代物質文化史、科技史和藝術史,是德國重要的宋史研究專家,在世界漢學界採用盛名。 【權威、簡潔、清晰、獨特的全新中國通史,人人愛讀的大眾歷史讀物】 《哈佛中國史》叢書專為普通讀者撰寫,語言活躍,文風簡明精悍,結構精緻合理,極富故事性和啟發性,是一套給廣大讀者寫的權威、簡潔、清晰、獨特的全新中國通史。總計了解世界中國史研究前沿,視野新視野,學習新方法、新成果,而廣大讀者也可在享受會心愉悅的閱讀體驗之餘,獲得對中國歷史的文物認識,由此得出“大不一樣的中國史”,豁然開朗。 【20位中國史專家一致推薦】著名歷史學家葛兆光長序推薦,秦漢史專家王子今、彭開元、卜憲群、衛,南北朝史專家羅新、樓勁,唐史專家張國剛、郝春文、劉後濱,宋史專家鄧小南、李華瑞,元明史專家商傳、張帆、李新峰、孫競昊、方駿,清史李專家伯重、胤世瑜、趙明方等聯推薦! 【中文版出版團隊醞釀10載,編輯歷時5年】中文版出版團隊醞釀10載,邀請海峽兩岸優秀青年歷史學家王興亮、潘瑋、李仁淵、張遠、李文鋒等相關翻譯,編輯歷時5年,精心準備,試圖向大眾讀者獻一套可靠、可信、公正的中國通史。 -------------------------- 【名家推薦】我希望我們生命之複雜的思想,而不是回歸到「歷史事件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它該發生」那一套統一的、不久前出的歷史敘述中。我們應該從自己所寫時代的內部外部來呈現那些歲月,但同時,我們的書寫也需要囊括該時期內部所管轄的地區,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從內部來觀察,還要具備全局視角,將影響該地區歷史進程的非漢人形象更加具體。讀者會在這套書中見證朝代興衰,但也能更了解某個時代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書中那樣只看到皇帝和大將軍們的傳奇故事。 ——《哈佛中國史》主編卜正民,中文版總序透過海外中國學家對“中國/歷史”的敘述,我們不僅能看到“異域之眼”中的“中國史”,而且能看到重塑“中國史”背後的理論變化,也能看到重寫“中國史”背後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實,當他們用流行於西方的歷史觀念和敘事方法來重新撰寫中國史的時候,另一個「世界中的中國史」就產生了。 ——葛兆光,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教授,《哈佛中國史》序六卷本「哈佛中國史」叢書成功地完成了一本卷本中國史教科書和多卷本的多位作者合力撰寫了一卷完整的《劍橋中國史》之間的空白,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基於朝代、每卷由一位作者撰寫完成的解釋性歷史。 ——包弼德,美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權威、主演的六卷本《哈佛中國史》叢書一直被奉為多卷本中國史的黃金標準。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六卷中國史以一種新鮮、緊湊、易讀的方式敘述了2世紀到20世紀中國古代王朝興起、發展和衰亡的歷史進程。 ——獨立學者查爾斯•W.海福特這部精彩的由著名漢學家卜正民教授主編的《哈佛中國史》叢書,為哈佛大學出版社帶來了至高無上的榮譽。它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國。 ——歷史學家喬納森‧米爾斯基 《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一書有些或許可以作為對我們的糧食和理解有所助益的「他山之石」。 例如,作者陸威儀教授在政治史、軍事史之外,以「帝國的城市」「農村社會」「外部世界」「宗族」「宗教」「文學」 「法律」幾個方面說明了秦漢歷史,這樣的分析方式豐富了新意。中國的秦漢史學者有從西方學者的文化理念、聚焦學術、規劃思維、研究方法得出其優異之處,透過比較判斷,拓展自己的學術視野,提升自己的學術道德。 ——王子今、秦漢史專家、中國秦漢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回歸記述,是歷史學的新趨勢,不只中國如此,西方亦是如此。記述有種種形式,形式的變化和創新,應是歷史學的追求。基於我們的學術研究基礎,做出精準的成果,寫成易懂的記述,是需要相當的努力才能達到的境界。我相信,閱讀《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一書的讀者,一定會體會到作者陸威儀的苦心而受難者。 ——李開元,秦漢史專家,日本就實大學人文科學部教授《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是繼《劍橋中國秦漢史》之後又一部認識和了解西方學者對秦漢歷史總體看法的佳作。它將秦漢置於世界史、中國史的整體視野中觀察,全面系統地描述了秦漢歷史的概貌與演變。陸威儀教授把目光聚焦到了歷史的內部,用自己的體驗與理論,「當今當今出的歷史敘事」體系,在各個專題中表達了自己的鮮明獨特的見解。同時,他對秦漢傳世文學、出土文獻、碑刻資料以及西方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極為熟悉,信手拈來,得當,體現了一位專業史學家的高超素養。 ——卜憲群,秦漢史專家,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分裂的帝國:南北朝》講述了漢朝崩潰到隋朝統一之間四百年的歷史,與中國和日本最常見的通史類型著作不同,政治史所佔篇幅有限的是,而這有限的幅幅也重在引發政治波動的結構性比重的發展,歷史解釋的思想性比重篇被放在一起作者陸威儀教授最深切的關注是人類的精神世界,透過描述社會與文化如何、為何發生深刻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塑造那個時代的生活環境,一掃陳陳相因的舊說所型塑化的刻板印象,從多個角度展示該時代的魅力。 ——羅新,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北京大學教授 《分裂的帝國:南北朝》一書對魏晉南北朝史的重寫有相當精湛的理據,具備了成「一家之言」的基本條件。從歷史空間的拓展,到士族、軍將等歷史要角的崛起和影響,再到雲雲眾生的物質生產和精神活動內涵,以及中外、社會體制、宗教形態和文化生活等領域所示的特色的遞嬗,陸威儀教授力圖由此提出當時一系列歷史轉折的牽連及其後中國史發展的意義。並其表演於讀者面前的具體樣態,又被稱為精神而形成文史論證,其通篇敘事加談、見微知著又要言不繁,遂能令人讀之甚快樞會心深思。 ——樓勁,南北朝史專家、中國南北朝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世界性的帝國:唐朝》是寫給西方讀者閱讀的一部唐史著作的概要,其謀篇佈局不拘套路,抓住主要問題,不求面面俱到,有自己獨特的敘述框架。有些內容,作者陸威儀教授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心得,有些內容則比較充分地綜合了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觀察問題的視角獨具一格,加上翻譯和概念上的格義效應,在敘述上給人以語言目耳一種新之感!作為他山之石,對於國內讀者有不可多得的參考意義。本書也保留了作者引用文獻的出處,對於國內同行整體了解西方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並非無益。值得讀者諸君鄭重推薦! ——張國剛,唐史專家,清華大學教授 《世界性的帝國:唐朝》透過對唐代政治、經濟、軍事、地理、城市、農村、宗族、宗教、文化以及外部世界等方面的具體,以物資的事例向讀者開展了中國古代高峰期異彩紛呈的宏畫卷。作者陸威儀教授們闡述了在唐代社會面向即將發生的事件,凸顯了唐代歷史的重大事件,也揭示了這一時代在中國古代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開啟了帝制時代的歷史高潮。 ——郝春文,唐史專家,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如何向中國古代歷史幾位無知的讀者講述其最輝煌的朝代,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由師何炳棣先生的史丹佛大學中國歷史教授陸威儀執筆的《世界性的帝國:唐朝》一書無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對唐代歷史眾多安置點的選擇獨具特色、牲畜小故事背後都有很大的期待,從帝制中國整體圖案的宏觀視野提出或切入產生了獨特的牲畜小故事背後都有很大的期待,從帝制中國整體圖案的宏觀視野提出或切入產生了獨特的牲畜小故事。即使站在一個挑刺的專業角度角度,我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也相當愉悅。 ——劉後濱,唐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內容廣博、行文曉暢是《儒家統治時代:宋的轉型》的重要特色。作者迪特·庫恩眼界通貫事物,視野視野,態度切實,通篇徵引豐富,環環遞進。整體敘事前後呼應,突顯了本書的核心焦點,引導讀者看到,這段時期「在宋代新儒學思想家致力於為這一轉型的世界提供可行的出路,而脫胎於民間的社會準則和價值觀,在之後的歲月中,影響著中國社會的道路選擇。——鄧小南,宋史專家,北京大學教授《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變》可以說是中國讀者讀到的第一部全面反應了西方學界對代宋歷史認識的著作。 即使將來出自眾人之手的《劍橋五代宋朝史》中譯本出版,也不能完全取代這本書的價值,因為本書有著作者迪特·庫特·庫特·庫德恩長期研究中國科技這部出自西方學人的書卻力圖回到傳統中國的認知上,即研究宋代歷史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統領、影響下實踐和發展的。 ——李華瑞,宋史專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掙扎的帝國:元與明》卜正民教授用他新穎的視角和情感細節描繪了一部元朝與明朝的歷史的成就。 ——商傳,元明史專家,中國明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鬥爭的帝國:元與明》不僅具有精緻的結構,而且豐富的故事性和啟發性,以及強烈的現實關懷。在民族戰爭中的屠殺鬥爭殺戮的背後,全社會會(不僅僅是中原農業文明群體)體制屈服、受制於環境變遷,在技術落後的情況下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探討與努力。 ——李新峰,明史專家,北京大學教授 《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一書在《導言》中說:歷史學家現在對大清帝國的理解,與四五十年前我們所理解的大不一樣了。 ——張廣達,著名歷史學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由於史料、觀點、方法各方面的原因,清史研究之難,堪為中國各斷代史研究之冠。 窮一人之力完成一部清代史,本已非常人估,而要寫出一部超越前人的清代全史,其難更是可想而知。廉教授,習畢生治清史的轉向功力為基礎,綜合了國際及中國清史學界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包括深刻掌握了社會史研究、內亞轉向和歐亞轉向三大重要新轉向功力,地融合了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以及比較世界歷史的加劇,從而把清朝歷史拋在了更大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加規避的全球史空間中。朝視為一個克服這些挑戰、成就與失敗並存的重要時期,從而深入實踐中國近代歷史自身演變的特質。 ——李伯重,明清史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的作者羅威廉本身就是《劍橋中國史》「清華」的作者之一,又長期擔任《中華帝國晚期研究》雜誌的主編,這使他在綜合駕馭現有中西方學者的成果方面具有捲上優勢,寫作了這樣一部百年性的斷代史讀者閱讀此書時,既可以發現他個人對清史的獨特看法,也可以了解海內外清史的重要觀點。 ——趙世瑜,清史專家,北京大學教授羅威廉教授的大作,修復非凡的學術功力,對費正清以來美國清史領域隨之興起的「衝擊—回應論」、「中國中心觀」以及「新清史」等火災流派進行批判與綜合,力圖建構一種與傳統中國的王朝模式不同的新的帝國形象,即一個具有標準的近代早期歐亞大陸形態的“多民族普世帝國”。 ——夏明方,清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