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上卷
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上卷
[美]牟復禮[英]崔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是《劍橋中國史》第7卷的中譯本。由國外研究明代歷史的專家執筆,吸收了中國、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對一些問題進行了創造主要闡述明代的政治史,結合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進行分析。 《劍橋中國史》的第8卷則對明朝的製度、國際關係,以及社會和經濟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20多年前最初規劃《劍橋中國史》時,當然計畫從中國歷史最早的時期開始。但是,出版這套叢書是在很久以前提出的,在此期間,由於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並從70年代早期以來不斷增強的大規模考古發現,我們關於中國史前史和幾千年來的大部分知識都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源頭的新資料不斷改變了我們對早期的歷史觀點,而且也對這種沒有新證據和傳統文字記載的任何普遍認可的綜合。儘管一再嘗試規劃並出版了我們對早期中國的認識倉庫的一卷或幾卷的敘述,但其中一些已經證明了不可能這樣做。對所有這些新發現進行有希望具有持久價值的綜合,很可能需要10年才能證明是可行的。因此,我們勉強從早期的兩個帝國國主義,即秦漢的政權的建立始於《劍橋中國史》的敘述。我們知道,這至少留下了一千年有記載的歷史要在別處、其他時間的收容處理。我們也知道這樣的事實,確立了第一個千年的事件和發展,為我們要敘述的中國社會思想制度奠定了基礎。秦和漢的製度、文學和藝術的發展狀況、社會形態以及思想和信仰的體繫牢紮了基礎。植根於過去,對更早的歷史沒有相當的認識,是不能通曉的。既然現代世界越來越相互連結在一起,歷史學家的工作也變得更加複雜。原始資料激增和知識增加時,論點和理論也相互影響。雖然單單總結已知的東西也成為令人期待而生畏的工作,但認識歷史思考的事實基礎卻越來越重要。 近來,學者們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中國和日本豐富的有關歷史的傳統學術,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過去事件和明細的認識,而且也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傳統西方歷史編纂學的批判性的認識。此外,當代西方的中國史學者正在繼續信賴正在迅速發展的歐洲、日本和中國新近的歷史事件,在使許多較舊的觀點成為疑問的同時,也突出了一些新問題。在這方面的影響下,西方在中國研究方面的關聯變革正不斷增強。 1966年最初規劃《劍橋中國史》時,目的是為西方的歷史讀者提供一部規範的有價值的著作:由於當時的知識狀況,定為6卷。從那時起,公認的研究成果的嚴謹、應用的新方法以及學術向新領域的擴展這一發展為以下事實所表明:《劍橋中國史》現已計劃出15卷,但還必須捨棄諸如藝術史和文學史等、經濟和工藝的許多方面以及地方史的所有豐富資料。近十年來我們對中國過去的認識的顯著進展將會繼續和加速。西方歷史學家對這一重要而複雜的學科校正的努力是當之無愧的,因為他們自己的人民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中國的歷史屬於全人類,既出於正當和必要,也由於它是一門使人們產生興趣的學科。
分享
